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0日 来源:

为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6月18日上午,由我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成智楼1号楼301会议室开幕。校党委副书记陈力文;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李惠斌;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陈锡喜;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进功及近6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陈振明主持开幕式。

陈力文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动互应,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数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她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根据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变革,提出新观念,产生新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的应用和新的发展。

陈力文向与会人员介绍说,厦门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曾经涌现出以王亚南为代表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等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说,为充分发挥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我校于2009年4月6日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希望与会人员关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发展,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

李惠斌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思想无法比拟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其正确性和力量。他进一步强调,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要走出苏联模式的误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去寻找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开幕式后,五位马克思主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展开主题演讲。陈锡喜教授对“两个必然”问题的反思引发与会人员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怎么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李惠斌教授对走出苏联模式之后的中国道路进行了“中国模式”的文本学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郑吉伟副教授条分缕析,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发展;我校公共事务学院陈炳辉教授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念进行了梳理,阐释了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陈振明教授则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初步成果。

本次学术研讨会历时两天,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学科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进展”等专题进行分组讨论,以期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的探索和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揭示时代主题和使命,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方向。

(宣传部 黄晓丹)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