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博物馆学家、考古学家林惠祥先生诞辰110周年,我校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特别制作影片《鸿儒之林惠祥》,以纪念林惠祥先生光辉伟大的一生。本片将于2011年6月15日-6月21日,在厦大新闻频道播出,播出时间分别为晚上18:20和22:10。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届时收看!
林惠祥,又名圣麟、石仁、淡墨,1901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莲埭村。青少年时代曾先后就读于福州东瀛学堂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1921年考取刚刚创办的厦门大学预科生,一年后转入社会学系,1926年毕业,是厦门大学第一届惟一的一名文科毕业生,其本科毕业证编号是第一号,其时文科主任是黄开宗、校长为林文庆。本科毕业后,林惠祥留校担任厦大预科教员一年。1927年,他进入菲律宾大学人类学系,师从美籍导师Henry Otley Beyer(1883-1966)攻读人类学。Henry Otley Beyer曾求学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一生致力于研究菲律宾土著文化,被称为菲律宾人类学之父。他的文化史取向对林惠祥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林惠祥发展中国人类学南派研究方法的主要渊源。1928年,林惠祥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当年5月为蔡元培先生召入大学院,担任特约著作员。不久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他先后就任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任研究员。1930年返回母校任教,1935年担任文学院人类学教授。抗战期间,他携带文物避难南洋。1947年回到厦门大学继续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厦大研究部副部长、人类博物馆馆长等职,直至1958年病逝。
在林惠祥多姿多彩的一生中,有数个第一饮誉海内外:他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的学者;他所撰写的《文化人类学》是我国第一部被列为大学通用教材的人类学专著,曾被台北商务印书馆刊行至第八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中国第一座人类学专业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创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