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我校举行第十三次辅导员沙龙:探索培育学生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路径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7日 来源:

近年来,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涌现出了一批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和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我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案例。尤其是在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校庆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思路,4月26日下午,围绕“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这一主题,我校在自钦楼二楼多功能厅举行第十三期辅导员沙龙。全校数十名专、兼职辅导员参加了此次沙龙,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峰老师莅临指导并全程参加了主题讨论。

沙龙伊始,管理学院辅导员叶楠老师结合自己的志愿者工作经验和感悟,作了题为“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思考分享;他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梳理了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的六种模式和十大趋势。随后,校团委孙佳老师作为学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的指导老师,着重介绍了我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开展的特点和经验,突出介绍了本次校庆志愿者组织工作的心得体会,并用丰富翔实的案例来进行深入阐述。接着,管理学院辅导员张胜强老师从商学院同学志愿服务及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深入细致地展示了管理学院在学生工作和教学科研两方面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工作,突出了对于未来商界精英企业社会责任(CSR)的专业教育工作,分析了目前管理学院正在开展的一些志愿服务和社会责任相关的品牌活动的育人思路。

听完三位老师的介绍后,与会辅导员们针对主题开展了热烈思辨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紧迫任务。辅导员老师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志愿活动组织经验,分别就目前志愿活动中面临的特点、困难和趋势进行了观点交流和经验共享。辅导员们普遍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服务对象大部分是85后、90后的年轻同学,志愿者工作和社会责任培育一定要紧密结合这一年龄段青年的特点,在工作内容和形式上双创新,才能真正吸引广大青年学子并发挥他们巨大的工作潜能。辅导员们同时也对如何认识理解志愿者活动的利己与利他平衡问题、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实施问题、热点服务活动和艰苦志愿工作的协调问题、志愿活动短期激励和长期发展问题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迸发出不少思想的火花,引发了大家的高度共鸣,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社会责任感是志愿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志愿服务工作是社会责任实现的重要平台。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明的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工作重要性与日俱增,社会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培育未来建设中国栋梁之才的高校,更需要主动融入这股社会大潮之中,研究青年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锻炼和塑造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学子的主要阵地。

(学生处)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