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 Barry Sharpless教授在化学报告厅举行了题为“Click Chemistry Evolving—Destinations Unkonwn”(目标不明确的点击化学的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江云宝主持。
我校副校长孙世刚首先致辞,对Sharpless教授的科研成绩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代表厦门大学热烈欢迎他能够来到我校进行学术报告,并呼吁在场的师生珍惜与学术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Sharpless教授称,自己有别于大部分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总是致力于“实用化学”的发展。Sharpless教授首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短片,介绍了DNA复制、DNA转录等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未知的生物化学世界。
随后,Sharpless教授将人类进化的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类比,着重对点击化学的发展进行了阐述。点击化学是利用一组非常有效率且接近完全可信赖度的选择性反应,来快速合成出具有异原子连结之新化合物的方法,其特点是直接将小分子一次性高效高产率合成复杂分子。
Sharpless教授结合以铜离子作为催化剂的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了针对性讲解,同时,与人们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生动风趣的讲解使得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此外,他还就“发现新物质的方法”、“化学家需要多少化学知识”、“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专著”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鼓励现场师生主动发现化学的乐趣,在化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最后,Sharpless教授以一幅名为“Don’t ever give up!”的漫画结束了自己的报告。
报告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师生就“铜离子价态对催化反应的影响”、“铜离子的使用限制了其在人体诊断中的应用,是否可以进行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提问,Sharpless教授对问题予以了肯定并一一进行了解答,指出点击化学目前已应用在药物开发和生物医用材料等诸多领域。学术报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接近了尾声。
K. Barry Sharpless教授,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贺亚斯克利普斯研究院主席化学教授。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Sharpless教授报道了在四异丙氧基钛和酒石酸二乙酯存在下,用叔丁基过氧化氢作氧化剂进行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被称为不对称催化领域划时代的发现,称之为Sharpless体系。如今,Sharpless体系己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标准方法,使用廉价的手性试剂,适用于各种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并兼具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Sharpless教授在不对称环氧化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与在其它两位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Knowels和Noyori教授共同被授予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其荣获诺贝尔奖的褒扬评论为:“在过去的数十年来,萧普利斯的环氧化反应(在1980年与Tsutomu Katsuki共同发现)被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认同为在合成领域上最重要的发现”。
(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