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90周年校庆活动——专家学者畅谈国学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4日 来源:

90周年校庆活动——专家学者畅谈国学现代意义 近年来,“国学”一词成了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话语。4月4日上午,“国学高峰论坛”在科学艺术中心举行,国学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谈国学的现代意义,探索国学研究新路。

校长朱崇实,副校长李建发,台湾著名作家、知名文化学者李敖,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陈鼓应,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名作家刘再复,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教授汪荣祖,原台湾暨南大学代校长、暨南大学荣誉教授徐泓,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我校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我校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等出席论坛。李敖主持论坛。

朱崇实在致辞中回顾了厦大国学研究的悠久历史,他指出,中国国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国学的消长升降与中华文明的兴衰起伏息息相关。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国学雄浑大气、开放包容,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朱崇实表示,希望能借此次高峰论坛,凝聚各方智慧、展现国学精华、展望研究前沿、碰撞思想火花,为推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各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学的现代意义”这一主题,畅所欲言,陈鼓应从道家的角度,强调“万物齐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刘再复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作为人生的两个基本经验,认为国学应当使人回归质朴的内心,远离当下的俗气潮流。汪荣祖谈到应如何将分散到现代科系的国学统一整合起来,弥补五四以来的断层,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徐泓提出国学不能生搬硬套、固步自封,应该与时偕行、学以致用,赋予国学新的学术生命。张立文从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与民族文化的创新,国学是民族精神的生命、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头活水等方面阐述国学的现代意义。葛剑雄提出国学应是开放的,要在坚守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陈来围绕朱子学的教育思想,提倡通识教育和经典教育。葛兆光提出国学应经过新的解释创造,避免简单复古。周宁认为国学不应仅仅是书斋里的学术,还与意识形态相关。陈支平则重新提出文史不分家,表达对国学热能否长久的担忧。李敖则提出,应缩小国学研究的圈子,既要利用国学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又要尽量恢复国学的本来面目。

本次论坛由国学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国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6年,厦门大学就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由时任校长的林文庆博士担任院长,聚集了林语堂、沈兼士、鲁迅、顾颉刚、张星烺、孙伏园、陈万里、俄籍人类学家史禄国、法籍汉学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学者,成为继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和清华国学研究门之后,我国高校建立的又一重要的国学研究机构。2006年,在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复办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复办以来,突出国学主流和区域性研究特色,开展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国学研究机构之一。

(文\郑 莉 图\潘万华)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