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90周年校庆活动——何镜堂:“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3日 来源:

90周年校庆活动——何镜堂:“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4月1日下午三点,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之“走近大师”系列首场讲座在科学艺术中心三楼报告厅顺利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受邀担任主讲人,以《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为题,带领厦大师生们走进现代建筑设计的文化殿堂。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凌世德主持。

副校长孙世刚首先致辞。他强调,何镜堂教授虽然已年过古稀,但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社会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建筑学人才,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鼓舞着很多年轻教师。孙世刚对何院士应邀出席厦门大学校庆论坛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他希望何镜堂院士能把中国馆喜庆的中国红带到厦大,让90周年校庆更加熠熠生辉。

何镜堂院士从中华建筑文化的和谐观讲起,将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的故事娓娓道来。何院士认为,“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是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建筑师应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统,融汇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精华,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作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

因为受到中华传统和谐观的哲学思想的启发,以及从长期建筑工作中得来的实践经验,何镜堂创造性地提出了“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体系,“两观”指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指代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他指出,这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概念。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建筑设计图,何院士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在“两观三性”的指引下,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基于观众们对世博会中国馆的浓厚兴趣,何镜堂特地介绍了中国馆的设计来由。他解释说,中国馆的建筑造型源于多元的中国元素,主要是从中国文化印象、中国文物器皿和中国建筑元素中整体领会,再运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最终构成“东方之冠”的建筑造型。他介绍道,中国馆不仅在外观上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色,在一些细节中也注重应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思想,如通风口的设计、节能低碳的考虑等等。

何镜堂院士以自身团队的团结进取之心激励在座学子,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就,必须学会如何在团体中和谐相处。“学建筑先学会做人,每年新生入学时,这是我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何院士如是说。

在随后的“与大师对话”环节中,何镜堂耐心解答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20岁应该做些什么、中国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外国建筑水平的差距等问题。整场讲座在积极踊跃的互动氛围中圆满落幕。

何镜堂,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

(文\潘蕾 图\潘万华)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