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6年来,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引领学生思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巩固育人阵地,创新方法,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在资源优化整合中打破了部门的界限,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推动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工作不断向广度、深度迈进,在全校形成了 “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的良好氛围。
育人理念深入人心,立体化育人工作格局日益巩固
每年一届的“学风表彰大会暨师生交流会”已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品牌教育项目,这一天,除了表彰一年来学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更有优秀本科生导师代表、学生代表一起交流成功的经验,师生共同参观实验室、共进午餐、共听学术报告。十八届学风表彰活动以来,生命科学学院一大批知名教授以及青年教师主动要求加入本科生成长导师队伍行列,成为新生成长发展的人生导师。
这只是我校育人工作格局中一个典型缩影,2006年本科生导师制在全校推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入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越来越多的教师围绕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不断创新和丰富着工作方式、方法和内容。
“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给予人生理念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关心,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多年的教育实践使公共事务学院青年教师夏璐充分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不仅要在专业教育、学风建设、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予指导,还要通过言传身教默默地影响着同学们。”曾经完整担任一届班主任的她,把班主任、导师的责任集于一身,除了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外,还坚持与学生定期见面,一起参与校园内外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六年来,校、院两级领导普遍树立和接受了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即每位学生的成长是多个教职员工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学校、学院两级都通过制度、机制建设为学生构建多渠道的影响源,如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加强研究生导师力量,开展知名教授沙龙活动,召开本科生教学工作大会,深入推进学长辅助计划等。近些年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教师育人意识与主动性明显增强,关心学生困难与发展的声音明显上升。课上,他们践行教书育人,全校教学质量评价优良率逐年提升;课外,他们积极参与育人,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第二课堂校级学生活动中担任科创竞赛、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社团活动指导老师。在广大教师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典型:资深文科教授、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几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传道、授业、解惑”;郑兰荪院士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为一年级本科生讲授无机化学,他的课堂成了学生们最享受最喜爱的交流平台;国家级教学名师沈明山教授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育人的一线……
育人渠道多元化,学生受益面显著增加
“身在厦大的校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学校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环境,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性化和精细化。”台湾学生张祐瑜在毕业离校前专门赶到学生处表露自己的心声。
如今,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名教职员工,心中都盛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育人责任。学校党委也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必须是全校所有单位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合唱,而不是哪个单位、哪个部门的独角戏。六年来,学校重点加强全员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建设,不断强化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紧扣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形成了任务清晰明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多次召开育人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将全员育人工作的推进与深化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及包括师德建设、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等在内的十几项配套文件,广泛宣传育人理念。“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已渗透到全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个教职员工的心中,并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主动践行。
在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撑和良好的育人氛围中,学生开始切身感受实实在在的变化:从2008年开始,全校学生享受到了免费米饭;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空调、门禁系统、热水器、保险柜等一项项具体工作的落实,让学生在安全与舒适的环境中潜心学习;“文明列车”、“文明居室”、“我爱我家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将精神文明建设延伸至学生公寓园区,看得见,摸得着;每次“优质服务月”期间,后勤服务保障部门以“服务育人”为中心,邀请学生参加“我在后勤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召开面对面的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让学生真正成了主人;图书馆不断改进网络服务功能,资产管理处在住宿用品采购上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考虑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等,使学生从抱怨声中开始审视学校对每个学生深深的爱与关注。每一个承诺,每一次行动,都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求。
育人联动机制科学化,校生沟通无处不在
“学校完善的管理、怡人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孩子在这里学习,我们家长很安心、很舒心、很放心!这种家校沟通的方式真的令我们感动。”这是参加今年海外本科生毕业欢送会上香港学生黄颂焜母亲最真实的感言。与她一同参加的还有近100名学生的家长。
这种家校联动的模式正在不断的延伸和发展。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每年都向家长发出一封信,把学生在校的获奖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以及成绩情况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并回收家长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越来越多的学院积极推行家长联系制,促进学校与家庭适时互动。每年新生入学时,各学院都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家长代表召开座谈会,针对学生学习、教师授课、教学环境、寝室管理、食堂就餐等问题进行交流。
如今,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也深入到学生心里。
每天,上至校领导,下到每一个部门都把浏览BBS当成“必修课”,从网络上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第一时间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每月一期的“倾听•信任——校长有约”活动成为青年学生最期待的活动,不仅能近距离地与校长探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更能领略校长在学术指导、人生阅历中的智慧和见解。
“凤凰花开”专题网站的开通,更是向学生畅通了反映问题的渠道和途径,“学生处长信箱、团委书记信箱”、“我要留言”成为搜集学生最真实声音的版块,学生处、校团委每日整理,做到有言必复,有信必回,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逐一解答,尽量让学生满意;每月一期的“湖畔咖啡”活动成为学校职能部门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重要平台,围绕着学校发展、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构建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交流看法,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名师下午茶”、“院长COFFEE TIME”等越来越多的师生沟通平台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人人都是育人环境,个个都是学校形象,成为全校集体自觉的实际行动。服务观念和服务质量的转变,来自于学校对于全员育人的积极推动。
“能讲述的故事太多,感谢我们的母校营造了如此良好的环境,让我们在中国最美的大学里度过了人生最美的光阴;感谢敬爱的老师,教会我们求学求知和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至理!”2010届毕业典礼上本科毕业生代表吴莎莎满怀深情地感谢并祝福母校、恩师,研究生代表朱永炉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着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次对每位老师,对校内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说声‘谢谢’,因为你们,我们才拥有了这份美好的研究生生活。”
(宣传部 学生处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