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我不会抱怨上天的不公,不会抱怨家庭的贫困……有的只是感恩,感谢学校的资助政策和就业指导,帮我染黑了爸的白发,抚平了妈的皱纹,也让我可以骄傲的抬头。”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班的林良城同学带着深深感激之情,昂首迈向新的生活。
许多如小林一样的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困惑,在生活中也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学校正是通过解决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六年来,我校党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为大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学生走出困境提供成长帮助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境界、健康成才。
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式的保护和关爱
“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的压力,有的时候情绪比较容易失控,需要有一些合适的宣泄方式来调节身心以便更好地融入生活、学习。这次举办的‘枕头大战’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压力充分宣泄之后的愉悦,我对自己以后能够管理好情绪更有信心了。”教育研究院08级研究生叶晓云在参加了5月15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的“枕头大战”活动后深有体会。今年的第四届“5•25”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月以“我的情绪我做主”为主题,通过各种宣传、讲座和体验活动,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情绪、调节情绪,学会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每年五月前后,学校到处都弥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与之相关的海报到处可见,各种主题活动应接不暇,对我们理解生活和探索自我提供非常大的帮助。”化学化工学院2006级本科生陈瀚兴奋地品味着近几年身边的变化。事实上,陈瀚和同学们很容易感受这悄悄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而对于新生来说,“新生心理健康活动月”让他们一入学就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09年的迎新活动以“规划学涯,放飞梦想”为主题,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以生涯规划来引领新生的大学生涯发展,从而为他们未来四年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六年来,我校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以发展性教育为根本,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为重点,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点线面全部铺开,让心理教育走进了广大同学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面谈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三种个体咨询渠道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纳程度不断提高,学生来访的数据显示,09年,中心共接待来访学生共计1421人次,比08年(1118人次)增长27.1%,比07年(818人次)增长73.7%。通过咨询,来访学生学会了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了心理困惑。同时中心通过系列团体辅导为有着相同心理困惑的学生集中进行辅导,促进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每年开设二十几个团体辅导工作坊,受众达400多人。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发展性教育的力度,学校也加快了对辅导员专业心理知识培训的步伐,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作为中心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他们已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了校内外专家对辅导员开展心理专题培训,把心理学相关知识融合到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以心理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和学生同辈教育骨干共同参与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调适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业服务工作:质与量全面提升
“大到人生职业规划,小到一份简历的制作,学校都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正是这些指导切实提升了我的就业能力和素质,让我在找工作时多了份从容和自信。”谈到学校给予自己的就业指导时,经济学院财政系2005级学生冯光华这样说。沙龙、训练营、咨询、测评、工作坊、讲座、课程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在漳州校区和校本部热热闹闹地开展着,千方百计地满足着学生的辅导需要。
为了给学生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学生处购置了职业测评软件,并加大力度对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认证,目前学校共有46名教师获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35人参加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TTT培训,20多名专业老师及辅导员在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我校也不断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密切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入校招聘。3月2日,全国海洋类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首次移师厦门大学,为毕业生提供了400多个岗位。“学校举办的这场招聘会真是及时,因为我们专业性比较强,像这样将涉海类用人单位集中起来招聘,大大的节省了毕业生的时间和资源。”海洋与环境学院毕业生如是说。
今年,学校在继续开拓就业市场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质量,保持和战略合作伙伴单位的紧密联系,邀请新的重点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并受到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等国家部委和中央直属企业的首次青睐。据统计,我校共为2010届毕业生举办了14场大中型招聘会,共有1050家单位参会;举办了265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数6786个;发布了2559家用人单位共计55796条的需求信息。
六年来,我校围绕“有业就、就好业”的工作目标,形成了“形式多样化、教育全程化、工作全员化”的工作理念,有力指导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手抓就业指导服务,一手抓就业市场开拓;同时,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在关心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功能。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每年均有7成左右的毕业生通过我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落实了就业单位,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60%以上的同学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就业竞争最为激烈的省市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因此多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2009年,我校又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资助扶困体系:授之以“渔”的人文关怀
“我打开通知 ,在一本小册子里读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读到了我的大学之路,读到了我的未来。”公共事务学院2007级庄家炽同学述说着刚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
“我校助学链条的起点是录取通知书。”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林东伟说,“我们要让新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每年,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寄达每位厦大新生手中的还有一封由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厦门大学学生资助申请须知。
从入学起,厦门大学就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校设立了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同时还专门设立了迎新应急补助,为刚入学时生活没有着落的新生提供帮助。公共事务学院2008级本科生钟妙菲和妹妹同时考上大学,当她来到学校的时候,身上只剩下300多元钱,连交教材费都不够。她说:“我当时急得快哭出来了,非常的无助”。但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的校园卡上多出了500元,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为了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安心学业,厦门大学建立了完整的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做到了“应贷尽贷”,完全满足了学生贷款的需求。每年发放各类本科生奖学金1300多万元,发放各类本科生助学金2000多万元,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受到有效资助;学校还建立了与国家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相配套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让全体学生均享有高标准的医疗保障。
厦门大学的资助政策不仅在学生困难之时雪中送炭,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学校设立了2000多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培养自立、自强的品格;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奉献,收获快乐;在受助学生中开展“学长辅助”,请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同学中间分享成长经验;举办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报告会的讲台上,一个女生坚强的奋斗历程感染了所有听众,她就是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6级学生白丽。她右眼先天性青光眼,视力几乎为零,父亲去世,家庭经济极为困难。进入厦大以来,她坚持每天六点起床晨读。深夜,当别人已经熟睡,她还在继续挑灯夜读。在超乎常人的努力下,她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获曾宪梓优秀大学生资助奖励以及厦门大学学生最高奖学金——亚南奖学金。在她身上,浓缩了厦门大学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的身影。
中央16号文件和相关配套文件颁布以后,学校根据文件精神迅速对贯彻落实新资助政策做出再部署,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校用于学生奖助工作经费的投入额度逐年递增,目前已经超过了学费收入的23%。六年来,学校已累计向本专科学生发放各类资助上亿元,生均资助金额在部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宋友良 邱荣锋 陈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