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10年的辅导员生涯中,我感到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5月29日顺利通过厦门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廖志丹这样评价自己10年来的辅导员生涯,“学校不仅给辅导员压担子,还在工作条件、发展空间等方面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位“2008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百强”获得者不无感慨地说。如今,像她一样享受工作快乐和幸福的辅导员,在厦门大学为数不少。
2003年,我校开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辅导员,学校严把入口关,这支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目前,我校98名专职辅导员中,已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86人硕士研究生毕业,36人来自双“985工程”外校。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这支队伍建设,专门召开队伍建设大会,确立了“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把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系统推进,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用制度推进、按制度落实、靠制度保障的有效机制。目前,已出台《厦门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试行)》、《厦门大学辅导员教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试行)》等十二个专项文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辅导员不缺激情,但如何让工作有指导、业务上水平、发展有保障,是我们的苦恼。现在好了,学校帮我们解决了困惑,指明了方向。老辅导员们都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2008年留校工作的经济学院辅导员陈勇如是说。
“学校针对辅导员队伍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辅导员选聘、培养、考核和发展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性质和身份,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毕业于武汉大学的辅导员谢斌剑开心地说,“学校在引导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既有利于提升我们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指导”。
这两位老师简短的话语道出学校广大辅导员的心声,反映了学校近几年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因此带给辅导员的欣喜和力量。辅导员队伍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生机盎然的春天。
规范化管理:督导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
“今天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也是我毕业前第一次给辅导员老师打分,既感觉新鲜,又感觉责任重大,这是我给四年来一直陪伴我们走过的老师的一次评价,这种方式很客观,很真实。”管理学院2006级学生赖均銮在给自己的辅导员打分之后做了以上感慨。
今年是我校启动辅导员工作考核的第一年,从5月23日开始,已陆续开展全体辅导员的“学生评议”工作,围绕为人师表、深入学生了解情况、生涯规划指导、主题教育等11个考核指标,目前已有10000多名同学现场参与打分,开创了我校学生对辅导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全面正确评价的新篇章。
学生给辅导员打分是辅导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至此,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基础,辅导员日常工作随机抽查、年度履职考核、优秀辅导员评比等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体系正逐渐规范完善。
为了确保辅导员工作质量,学校更是提出了10项要求和6项制度,开通了“辅导员之家”网站,开发了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周记制、谈心制、会议制、下宿舍制、进课堂制的网络化办公。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进一步细化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辅导员与学生,实现了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有效工作模式,更是通过这些要求和工作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名学生。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职责和相关制度作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有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龙坚毅说,“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学校党委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我们平时每一项工作需要更加深入和精细了”。
目前,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开通以来,3000多篇周记记录了辅导员每周工作的总结、思考和提升,一些有重点、有深度、有价值的周记引发了广大辅导员的共鸣与思考。
专业化培养:助推辅导员成长的科学化
我校把辅导员培养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采取岗前培训、在岗(日常)培训、校外(骨干)培训、工作交流、学位提升等多项措施,有计划地对全体辅导员实施培训,分批派遣辅导员参加教育部辅导员骨干培训、国家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划拨专门经费开展课题立项,支持鼓励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截止到目前,我校专职辅导员中已有31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证,5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11人经过半年系统的专业课程培训于5月22日参加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硕士毕业后到我校工作的辅导员杜超,来校工作将近4年,4年来,这个2009年带出“全国先进班集体”的辅导员渐渐爱上了这个岗位,他总结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平台:一是学习提高的平台,校内校外培训不仅系统,而且专业实用;二是交流沟通的平台,每月一次的辅导员例会让我们和处长零距离对话辅导员工作,每月一次的辅导员沙龙让我们敞开式地交流工作体会;三是业务和风采展示的平台,辅导员案例评选、辅导员文体活动,都让我们在工作中有交流,工作完有总结。”
近年来,为了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业务素养,学校坚持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不断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按照“理论政策”、“工作实务”和“人文素养”三大模块积极开展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专业培训。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律事务和危机事件管理”2场工作实务培训,1期理论政策专题培训,冯刚、陆士桢、马怀德、桑志芹、赵冰洁等一批知名专家的培训有力地助推了辅导员的深度学习。
“这一系列的培训让我们接受到了10多位专家学者带来的‘头脑风暴’,真是缺什么补什么,都是一场场及时雨,大大启迪和推动了我的辅导员工作;目前为止的8期辅导员沙龙也让大家有机会就学生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畅谈交流,总结经验,这都是我们最想要的。”辅导员李绍玉深有感触地说。
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的保证,学校通过设立课题,开展研究,努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今年,学校资助专项经费立项了5个重点课题、10个一般课题。近三年来,我校辅导员获国家、省市级等研究课题近20项,已累计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
2010年,对于软件学院辅导员李加冕来说,是繁忙和充实的一年,正在主持或参加3项科研课题的他说:“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感悟给了我学术研究的资源,从现实工作中找问题、寻对策,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我做好学生工作的科学性。”
五年来,辅导员培养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辅导员老师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样化发展:拓宽辅导员发展的立体化
“辅导员队伍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是学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对象。加强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培养,就是加强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加强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建设,就是加强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学校党委书记朱之文说,“学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优先考虑具有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的干部、教师;对有专业发展潜质的优秀辅导员要创造条件,培养他们成为骨干教师;同时要积极推荐优秀辅导员到地方、企业和高校任职;专职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的,专任教师从事班主任和兼职辅导员工作期满的,学校将给予学术休假,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学术研修。”
朱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校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举措,激发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大家的工作信心。
近年来,我校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量身打造职业规划,着力构建辅导员队伍的立体发展平台,从职务提升、职称评定、外出交流等方面落实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学校开始恢复辅导员教师职务评聘,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现了序列单列、岗位单列、标准单列、评审单列,并单独成立“辅导员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校党委书记朱之文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当了10年辅导员的廖志丹因此顺利晋升我校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辅导员,44名辅导员也顺利地被学校聘为讲师,他们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上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我是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受益者,我们迎来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春天,这增强了我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信心。”廖志丹高兴地说。
身份认同感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的基础,除了做好日常事务工作之外,辅导员还要给学生上课。目前,学校逐步确定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生活动、学生法律事务、学生生活与住宿等发展方向,引导辅导员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和发展兴趣分类培养分类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加入到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中,承担起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
“学校现在这么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无论是在政策环境,还是在具体举措上,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搭建了平台,我要把专家型辅导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留校工作的医学院辅导员蒲晓业道出了广大辅导员共同的梦想,这个山东小伙子无限热爱这份职业。
“这一系列举措,让辅导员有了一种归属感,也让辅导员工作更具有吸引力,他们正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上不断成长。”学生处处长林东伟说。
五年多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工作高效的学习型、创新型、实践型的辅导员队伍,一批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开始成长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引领学生成长,成就学子理想。
“无边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五年多来,中央16号文件精神在我校得到了有力的贯彻落实,犹如一股清新和煦的暖风,为我校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吹出了一个花红柳绿的春天。
(学生处 葛郝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