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国际经济学泰斗邹至庄接受采访称感谢厦大研究生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6日 来源:

今年4月,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新作——《中国经济随笔》问世,这是继邹至庄教授2005年出版《中国经济转型》之后的又一次对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评析。作为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邹至庄教授曾参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对中国经济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本次新书,邹至庄教授以经济学理为依据对中国经济问题做出客观批判,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于社会变革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邹至庄教授提出,了解中国经济已不单是经济学界的责任,而是一般公民应有的常识。

日前,邹至庄教授就该书的出版接受了厦门商报的采访。在采访中邹至庄教授回忆了《中国经济随笔》的准备过程,并表示当初他写这本文集,有十分愉快的经历,该书的出版和厦门有很大的渊源。2009年2月,他应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洪永淼院长邀请到厦门讲课,有160多位研究生来听。文集的一部分,是由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牛霖琳教授指导同学们把他的英文稿翻译成中文。有两三篇是他请同学们根据他的应用经济学讲稿,由同学们自己写出来的,很不容易。

关于为何在书中,邹至庄教授始终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他表示这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中国良好的人力资源。中国工人传承了悠长的历史,历史上中国的手工艺就很精湛,在美国我就觉得美国工人的手工比不上中国工人。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在经济学教科书上提出来,但他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第二个因素是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时期,我们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们的人的素质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经济发展比较慢。第三个因素是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与很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现有的先进技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出版后一直被很多经济学专业的读者追捧,就《中国经济随笔》与《中国经济转型》对比,邹至庄表示《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文本,而《中国经济随笔》则更适合非专业读者,同时也更贴近现在这个时代,它涵盖了比《中国经济转型》更多、更广的话题。

回忆起自己的一生,邹至庄觉得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中国,在大陆、香港和台湾都有很多朋友。他的经历可谓传奇,他曾以顾问的身份亲历了台湾经济起飞与大陆经济改革,参加多次政策的制定。邹至庄从小就接受中西并存的教育,念大学时听从母亲建议学了政治,后来转向经济学,最终成为一代泰斗,因提出著名的“邹氏检验”而闻名国际经济学界。为了向他表示敬意,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被命名为“邹至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

他首创“现代经济学”,还举办“邹至庄留学计划”,亲自出题考试,这个测试就叫Chow test。选拔上的优秀的中国学生被举荐到美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种种示范效应使得经济学在内地成为显学。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班只举办了三期,但是意义却堪比经济学界的“幼童留美计划”, 杨小凯、李稻葵、周林、方星海、许小年、胡祖六、李山等人均受益于此。邹至庄改变了这些人当年的命运,这批人大多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邹至庄看得比较开,他说:“他们毕业以后,或选择留在美国工作,或回中国服务,都任凭自己决定。有时候他们很客气,会对我说一声。他能想到要告诉我,我非常高兴,但是如果他不说一声,我也不会介意。”

人物名片

邹至庄,1930年出生于广州,后举家迁往香港。1948年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至今。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最主要的贡献是“邹氏测试”(Chow-test),是研究耐用品需求函数的先驱。1980年后,常常回国,和教育部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当过总理和体改委的顾问多年,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了有关中国经济的课程。

199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俱乐部”评选的“29位伟大的经济学家”,邹至庄是唯一上榜的华裔学者,排名第8。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