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共聚我校 探讨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2日 来源:

2日下午,“两岸三地”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论坛在我校召开。

作为“2010年第六届全国海洋类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的子活动,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70多名“涉海”类高校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他们围绕海洋科技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其中,营造创新环境、强化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等成为大家的共识。

据了解,目前全国涉海就业人员已接近3000万,海洋人才已达160多万,约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2%。对于未来海洋人才的发展,国家海洋局人事司副司长周金弟说,将在人才总量稳步增加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人才素质和效能的提高,加强海洋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队伍的建设,抓紧实施“泛海人才”发展战略。

周金弟认为,当前应重点抓紧实施以下四项行动计划:一是海洋学者计划,重点支持和鼓励优秀海洋人才,让这些人成为整个海洋人才队伍发展的带头人;二是海洋功勋计划,主要是对有突出贡献、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崇高的荣誉称号;三是海洋管理创新计划,主要是创新海洋人才的评价制度、选拔制度、收入分配激励制度等,力争在海洋人才职称评定、项目申请等方面有所创新;四是实行“国家海洋人才专项基金”计划,此计划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社会力量等途径获得资金,专门用于高层次海洋人才和紧缺型海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突出贡献海洋人才的奖励、欠发达地区海洋人才的培养以及国际知名院校人才的交流等。

台湾中山大学提出要发展成为以海洋为特色的一流大学。该校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刘金源教授说,“创新”必须建构在雄厚的“基础”上,但目前,在台湾,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海洋基础研究人才严重不足。为促进海洋教育发展,台湾专门出台了《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就海洋教育面临的问题、策略目标及具体策略等做出分析和规定。具体说来,其海洋教育策略包括建立推动海洋教育的基础平台、培育学生海洋基本知识与素养、提升学生及家长选择海洋教育与事业的意愿、提升海洋产业基层人才素质、提升海洋产业专业人才素质等。

事实上,无论何种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都是相通的。论坛上,不少专家跳出海洋的“圈子”,畅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理解。

国际海洋环境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林群声直言,当今在一些大学中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希望学生大学期间完成从一名学生到专业人士的转变,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往往做了种种努力将他们塑造成专业人士,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在于最终只是培养出了一个“机器人”——即只懂做而不懂想。林群声希望大学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外,还能“准确确立自身在广阔世界中的定位,理解各种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因素在现实世界中的相互影响,坚守社会正义,促进世界更加公平、持续的发展,树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最终成为有价值、有责任感和有高尚品德的世界公民。”

我校副校长邬大光说,当今,没有一个学科的人才培养可以像过去那样只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进行。同时,大学自身也在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譬如,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就业、职业的相关性在发生变化,大学学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方式方法在发生变化,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也在发生变化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我们在谈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的管理体制、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进行改革,唯此,才能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才的世纪。”

(宣传部 李 静)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