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闭幕的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会议上,我校孙世刚教授荣获首届“中国电化学贡献奖”。该奖项由中国电化学会在本次会议上创设,旨在奖励过去十年来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性和系统性成果的电化学工作者。该奖项今后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不超过两人。今年首次评奖,孙世刚教授是唯一获奖者。
孙世刚教授1987年从法国学成回国。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化学和电催化的基础研究,在电极表面微观结构与性能、分子水平电催化反应机理、金属纳米催化剂形状控制合成等领域取得系统、深入和创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十年来从微观结构层次发展了电催化的基础理论;创建金属纳米晶体形状和表面结构控制的电化学方法,突破金属晶体生长趋于最低表面能规则的限制,首次成功制备出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开辟了调控表面结构显著提高金属纳米催化剂性能的新途径;发展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方法、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了电催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系统研究了纳米材料的异常红外性能。他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和引用,其中在2007年5825期《科学》发表的关于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的研究成果,先后被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评为2007年度世界24项重大科学进展之一,被英国《化学世界》列为2007年度40项研究前沿之一,被评为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中国基础研究2007年度十大新闻。
孙世刚教授于2005年 和2007年先后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国际电化学会会士,并获得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