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第五届“世界华人理论与计算化学大会”(简称WCTCC)在我校召开。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华人专家齐聚我校,就这一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质等方面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我校副校长孙世刚出席开幕式。他表示,此次会议为“理论与计算化学”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华人学者的沟通交流,必将有力促进我校理论与计算化学学科的发展。
提起化学,让人一下子想起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试管试剂和做不完的实验,但理论与计算化学家们却说,自己最大的“标志”是——不做实验。“与传统实验化学相比而言,它是化学学科中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是运用非实验的推导计算来解释或预测化合物的各种现象。早期是借用纸和笔进行推导,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我们开始更多地利用计算机来计算、预测和模拟。”大会主席、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吴玮介绍说。
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与计算化学发展的速度却不容小觑。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培强说,近20年来,理论与计算化学发展迅速,已经开始逐渐由之前的验证实验结果到现在的逐步预测试验结果,并已经开始模拟计算复杂的生命体系。“通过模拟实验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和反应的本质,也可以更好更精确地认识世界。除此之外,对于未知或不易观测的化学系统,理论与计算化学还常扮演着预测的角色,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事实上,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与计算化学已经越来越被科学家所重视。理论与计算化学的研究领域也不仅仅停留在化学,而且已渗入到了材料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质学和医药学等领域。这一点从会议议题上得到了充分印证——此次会议议题涉及理论与方法、结构与反应、凝聚态与材料、计算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在深信学科未来美好发展蓝图的同时,会上,科学家们也直言,要格外注重该学科中方法的研究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深入地解决问题,也才能在科学上取得不断突破。
世界华人理论与计算化学大会是全球理论化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大型会议。自2000年起至今,已分别在大连(2000)、台北(2002)、香港(2005)、昆明(2006)举办了4届。本次大会由我校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主办,参会者中几乎囊括了国际上该领域所有的著名华人学者,共收到近200篇论文,四天会期中,将有来自海内外的55名专家做学术报告。
(文/李 静 图/潘万华 通讯员 辛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