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中,我校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喜获“国家精品课程”的称号。该课程从开设至今,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曾先后被评为“厦门大学精品课程”、“福建省精品课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了这门课程,今日,记者采访了该课程负责人人文学院教授杨春时。
文艺学专业是我校具有较强学术实力的学科,也是福建省重点学科,而《文学概论》课程则为该学科的核心。在采访中,杨春时教授首先强调了《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学概论》在中文学科中是一门提纲挈领的、基础性课程,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文学概论》这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教材改革、教学队伍建设和教学方式改进这几方面作出了努力,终于进入了国家精品课程的行列。
教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精髓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的精髓,首先要进行教学改革。2002年,该课程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教授合著出版了《文学概论》教材。该教材打破了反映论的体系,有许多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教材被国内多所大学采用,还被台湾几个大学列为教学参考书。但是他们也逐步认识到该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有不够完善之处,需要修改。在2007年,由杨春时教授执笔,对这本《文学概论》进行了重大修改,更名为《文学理论新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杨春时教授坦言,文学概论课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展的,因此教材也应与时俱进。新版的《文学理论新编》打破了传统的苏联反映论的框架,重新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与当代文学理论接轨。杨春时教授认为,应该把教材编写当作学术专著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抄写、拼凑。《文学理论新编》这套教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的文论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突破,不是在旧的体系内修补,而是综合了当代最新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独立的创造,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逻辑严谨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套教材还被评定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在学界获得好评。新教材的使用,使文学概论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教学队伍: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
在建设精品课程中,《文学概论》教学团队还十分注重教学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个有坚强实力的教学队伍。杨春时教授介绍道,《文学概论》课程教学队伍由杨春时、俞兆平、贺昌盛、李晓林、肖湛、郑国庆、黎兰组成,实现了老、中、青结合。其中,由杨春时、俞兆平教授组成指导小组,在教学上指导中青年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贺昌盛、李晓林、肖湛、郑国庆几位博士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步快,提高大,教学效果好,为《文学概论》课程的接替、开设,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国家精品课程的特色
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是《文学概论》这一精品课程的一大特色。精品课程建设启动前,文学理论教学存在着学生不愿意学、学不懂等问题。精品课程启动后,首先把原先大一开设改为在大三开设,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旧模式,将课内的讲学、讨论和课外的实践、作业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地去探索。在教学在方法上以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创造能力为主,同时又引导学生将文学理论知识合理地应用于对文学现象的批评。这样,也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杨春时教授指出,文学概论是门基础理论课,需要不断深化、提高,因此课程组还在大三设置《西方现代文论》、《美学》等多门选修课、还开设《中文学科指南》以及相关的各类讲座,来帮助同学更深入地理解该课程。这些课程、讲座或向学生介绍本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信息,或就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或围绕当下的文学热点展开讨论等等。总之,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课外的讲座及讨论为辅,从纵、横两个方面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知识视野。
在采访的最后,杨春时教授向我们分享了此次成功申请国家精品课程的一些经验。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组必须要练好内功,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使自己具有雄厚的实力;其次就是要由资深教授牵头、带动课程建设,推出自己品牌,获得学界认同。最后就是大胆、坚持不懈地申报,作好各方面的工作,力求申报成功。杨春时教授指出,《文学概论》课程就是经过两轮申报才成功的。
与杨春时教授交谈,恰似春风拂面、水过指间,那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大家风范。采访中,他严谨并谦虚地回答了每个问题,并没有给人一点气势迫人的感觉。正是这种严谨、谦虚的品性,使得他能够带领着《文学概论》课程组与时俱进,成功地建设国家精品课程。
(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