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化学专业的《化学海洋学》被评为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该课题组负责人陈敏教授。他表示:该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继承与国际接轨的学术传统、构建创新性的完备知识体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科建设所体现出的与时俱进精神。
厦门大学是中国海洋化学学科的摇篮,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系统的学术传承为“化学海洋学”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1959年在学术奠基人、著名海洋学家李法西教授的倡议下成立海洋化学教研室后,1965年便出版了由陈国珍教授主编的当时国内该领域最系统、最详尽的《海洋化学分析》专著。随后海洋化学教研室陆续翻译出版若干部化学海洋领域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文革期间海洋化学学科知识的空档,为快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严谨的治学传统亦代代相传。紧随前三代海洋化学人探索的脚步,第四代科研教学主力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摸索出了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海洋科学导论〈化学海洋学部分〉——化学海洋学——海洋化学进展”的课程链,形成了基础-专业-前沿的知识体系,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种递进式的理论课教学基础上,开设与理论课密切配合的化学海洋实验模块和水化学基础实验模块实验课程,融理论与实验为一体。
陈敏教授认为“该课程的这种链条式理论教学配以实验的模式比国内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整合更加完善、系统。作为国内海洋学最具权威性的两所高校,在这一方面,厦大比起中国海洋大学的明显优势在于所有学科都在一个学院之内,学科交叉性更强,更容易操作。”
此外,在化学海洋学领域,我校在教材的编订方面亦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在郭锦宝教授主编的《化学海洋学》(19997年)及国内外各类相关教材的基础上,陈敏教授重新编著出版的《化学海洋学》既保持了经典化学海洋学的理论框架,又增添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还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趣味性,弥补了中国化学海洋学教材的稀缺现状。目前该教材已被国内诸多高校或科研单位采用。
厦门大学《化学海洋学》课程开设以来,得到该领域海内外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认为“该课程凭借其雄厚的课程教学团队力量、创新性的化学海洋课程链、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紧密结合、综合性的教学手段等优势总体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已完全具备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的条件。” “不逊于国外的同类课程,在某些方面甚至讲得更加深入……该课程与国际同类课程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密西西比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系郭劳动副教授的此番评价是对该课程重要学术地位的高度肯定。
在厦大教务处每学期的学生网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中,课程组的四门课《海洋科学导论——化学海洋部分》、《化学海洋学》、《海洋化学进展》、《海洋化学专门化实验》分别是92分、94.5分、96.4分和94.7分,均为学生最满意的课程。“课程讲授很有逻辑性、连贯性”06级海洋化学的詹同学一谈到这个课程就兴奋地说。同级的刘同学则认为“有听南强学术讲座的感觉”。逻辑性、系统性强和知识的新颖是同学们对这个课程的基本感受。
谈到下一步的课程改革,陈敏教授认为将主要从教材改进和师资力量加强两方面入手。《海洋化学进展》和实验课的教材讲义编写以及其他教材内容的更新是下一步教材建设的重点。要始终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在师资力量方面,陈敏教授表示希望能吸纳更多的青年人才,尤其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能将更多新鲜的活力注入到化学海洋学这一学科之中。
(南盼 施秦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