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在电话里说明采访缘由的时候,郭老师有些惊诧,寻问其如何知道此事,并在跟相关人员进行确认后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心怀感恩,教学相长
众人皆知,郭祥群教授很低调。但是,低调的背后,却是她对事业的热忱、对学生的博爱,只是她在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
在她的概念中,人才培养永远是第一位的。“我是老师,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为此,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呕心沥血严谨治学。直到如今,她还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每周不辞劳苦到漳州校区为大二学生上《分析化学》。为人师表贵在坚持,一年如此孜孜不倦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她数十年如一日。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像第一次上课那样重新认真备课,不断审视修订自己的PPT。郭祥群说,“我自己也一直在当学生,现在知识更新得这么快,学生的知识需求在不断变化,如果不学习,我又如何能够把对新问题的最新理解和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带到课堂上?上课没有新的东西给学生,我的心里总会忐忑不安” 。
郭老师的教学,是启发式、诱导式的。她认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获得,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老师的作用就是激活,应始终把学生的兴趣、收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探索与交流。她说:“我要给学生们一个平台,相信他们也会给我一份惊喜”
她的学生们每谈及郭老师时,无一例外都深有感触地认为,上郭老师的课很轻松也很吃力。轻松的是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而吃力的是她并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是会留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你自己去思考。学生们说:“为了一个问题,我们通常要查很多文献资料,不知不觉知识面就变宽了。做报告、写论文,郭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上课如此,那么考试呢?据传,郭老师是化学系老师中的几大“杀手”之一。她的学生说,考试时,其他老师要么做试卷,要么就交论文,但是,郭老师却首创了“试卷+论文+Presentation”三分天下的考核方法。郭老师认为,学习过程评价与教学目标评价应该结合起来。
郭老师还有更出人意表的举动。从迈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每次下课,她都要对学生鞠一躬,说上一声“谢谢”,她因此被誉为“给学生鞠躬的老师”。对此,郭祥群说,学生来听你的课,向他们说声谢谢,这很自然之举。她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老师离不开学生,是学生磨练了我们。老师要正确定位自己,我们老师不要太强调自己默默为学生付出了多少,还要看到我们也在不断的收获,也在向学生们学习,所以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
潜心研究,科研攻关
长期以来,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郭老师坚持参与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特别地,她不仅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光化学荧光探针的研究”,而且还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光化学荧光催化动力学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流动注射-光化学-荧光分析及应用”等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近年来,她在有机小分子、稀土化合物、量子点和纳米金等荧光顺磁标记多模式分子探针研究方面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成果。
在她看来,教学和科研是相通的,二者相得益彰。“如果不接触科研前沿,你就只能是个死板的教书匠。”谈到此时,郭老师特别提到了自己在担任化学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的经历,她认为“科研给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教学变得更加丰满。”她常常去听院里的老师给本科生上课,其中包括院士的课。她很有感触地说,院士和学科带头人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她说,每次听课总有所获。
郭老师很注重结合学科发展,研究更新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提出了基于分析化学“识别与信号传导/检测”核心概念的新的课程核心知识体系,提出了“核心知识与知识网络建构”的教学模式。为了推进全国分析化学人才培养,于2008年初倡议并承办了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取得了积极的教学建设效益。近年来多次受邀在全国和福建省化学教学会议上作报告,积极推进全国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
尽心尽责,传道授业
除了教学科研,郭老师还是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每天她都要处理各种繁杂的公务。对于职务和头衔,郭老师淡然视之,“其实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学生,虽然做老师不是我最初的梦想,但既然留校做了老师,就得承担这份责任”。她说和同学们在一起能够互相启迪,不断相互学习,知识会不断更新,心态也更加年轻了,有学生们的陪伴自己从来不感觉孤独。
谈及研究生院的工作,郭老师感谢研究生院为她提供一个实现自己管理理念的平台。郭老师坦言,现在存在很多不健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影响着管理的成效,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点什么。在学校的支持下,郭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对研究生院的工作做了多项改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在工作中,她总是擎着虔诚的教育态度不断地帮助年轻人。一份文件,郭老师可以不厌其烦地改数遍,从主题内容、文体格式到标点符号,并耐心地进行沟通交流,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人。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研究生院的年轻人成长很快。
最后,郭老师对同学们的大学学习提了些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教学是互动的,教学最大的成功是师生间的相互感动。随着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老师和学生的观念也要改变。学生要自主学习,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关注前沿理论,注重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我们除关注学习之外,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探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师如斯,这是学生的幸运,更是时代的幸运。
(郭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