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经学校推荐,省里评选,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万惠霖老师荣获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称号。他是一位永不懈怠、甘于奉献的老师,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但是万老师却说,学校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各自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都是优秀而又平凡的,他只不过是代表学校、代表大家接受这个荣誉。
万老师从小喜爱读书,这使他在上学期间总是成绩优异。在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念了一年大学后,该校为筹办理学系而把一部分学生送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培养,他就在其中,因而来到厦大化学系继续大学的学业,从此与厦大,与化学结缘。化学王国的奇妙和蕴藏的无穷智慧与巨大力量,使爱学习的他产生了强烈的志趣,本科读完后他考上催化理论方向的研究生继续学习。1966年初,万惠霖研究生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从那时起至今,40多年来,跟他的导师蔡启瑞教授和许多同事一样,他一直辛勤耕耘在物理化学催化科研和教学的园地。
科研攻关永不懈怠
当万惠霖还是研究生时就参与了配位(络合)催化作用的基础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刻苦攻关和磨练,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才能逐渐展露。他和一位师兄合著了一本《催化原理》,系统地阐述了配位催化作用,引起催化界同行瞩目。到现在,这还是国内催化化学的重要参考书之一。1982年至1983年,他被学校选派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此前,他对分子氮等底物在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上的三核络合方式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与实验上观察到的这些底物分子与固氮酶活性中心配位亲合力相对强弱一致的结果,从而为蔡启瑞教授等提出的固氮酶底物多核络合活化模式的见解提供了支持。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他开展了固氮酶体系中电子传递与ATP水解关系的研究。此后,他提出并与同事一起对氨合成催化剂α-Fe的三个低指数晶面的有关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从费米能级(EF)附近的总态密度和d轨道局域态密度高低的角度,揭示了α-Fe(111)面有利于N2的多核吸附活化的本质。
90年代以来,万惠霖在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低碳烷烃临氧定向转化新途径及其理论基础”期间,主持甲烷氧化偶联(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脱氢制烯烃等研究。他同课题组研究生、同仁一起经过创新探索,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体系,深入阐述了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质,提出了含氟稀土-碱土催化剂结构导向的组份选择原理,并采用原位振动光谱、同位素取代和顺磁共振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四种催化剂表面超氧吸附态在反应条件下具有OCM活性的直接光谱证据。这类含氟的催化剂被美国化学化工新闻评价为来自东方的“瞄向工业过程的新催化剂”之一。
近年来,他带领的课题组基于实验证据,提出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机理差异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物种浓度和催化剂体系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强弱差异有关的结论;发现并论证了氧存在下La2O3等表面激光诱导的O22-形成及其机理,并从理论上揭示了BaO上O22-物种为什么不需激光诱导而易于形成的道理;采用原位谱学、分子探针技术和理论模拟方法(与理论化学一课题组合作),研究了甲烷、丙烷等轻烷选择氧化制含氧化合物反应中C-H键的初始活化、转化和催化剂功能组分作用的分子机理。
不懈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他与老师和同事合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2、第3),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项排名第1)和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5项。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万惠霖一直身体力行教学工作,长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
上世纪70年代初,万惠霖担任1970级工农试点班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除每天上午课堂授课外,下午和晚上他都到学生宿舍给学生辅导。由于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接受程度,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1972年,万惠霖在参与讲授1972级工农兵学员数学课期间,得了肺结核。按照医生的建议,他需要治疗调养一段时间方可痊愈。组织上从教学效果考虑,希望他继续讲课。他服从了工作上的需要,取消了病假休养,在每天下午发低烧的情况下,依然按每周3个上午的时间,上讲台为学生授课。1974和1975年,他又分别为该年级和1973级工农兵学员讲授“催化原理”,半年即可治愈的疾病拖了大约6年才好。
80年代起,万惠霖又先后承担了1977级本科生、78级研究生和教育部委托举办的催化进修班的“催化原理”和此后连续18届(1983-2000)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催化专题”的讲授任务。77级催化班学生称赞万老师讲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句句是精华”。今年71岁的万老师仍在培养或合作培养硕、博士生。在教学实践中,他重视与科研的结合,常常精选一些科研范例作为教学内容,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万老师不仅教学认真,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他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很严,对学生的人品要求更严。他希望学生既要学习如何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他爱护学生,曾多次呼吁尽可能提高研究生的补贴,但他要求学生要有正直、诚实做人的准则和能吃苦、愿奉献的精神。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化学化工学院形成了严谨的学风,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科研在经费、资源、待遇上压力的增大,学风不能不受到影响。万惠霖深感保持严谨学风的重要,他曾多次在学院和国重室会议上大声疾呼并与青年学者、学生共勉:坚决反对和切实扭转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甚至包装、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切实建立努力探索、和谐宽容、志存高远的科学氛围,为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扫清人为的羁绊。
春华秋实,硕果满枝。作为第一完成者,万惠霖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他培养和合作培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约50名,其中许多已成为化学界的新生骨干力量。
行政工作毫无怨言
行政工作是很多教师不太愿意干的,会牺牲很多时间去为别人服务,但万惠霖几十年来却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诸多行政工作。
1984年,万惠霖年富力强,正值科研的黄金时期。他被选为催化教研室和研究室主任。1986年,他接受系里的分派,担任化学系副主任。到了1991年,又一连数年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和化学系主任职务。从1996年到2003年,他又连任了两届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和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单位"摊子"大、人员多,大量琐碎的行政性、服务性工作总是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去奔波,他都毫无怨言。他极为重视并依靠全院、全室教职员工和研究人员抓好厦门大学化学群体的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使其由老一辈科学家经几十年积累创建的有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在大家的支持下,化学学科的年轻人也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他责任心强,踏实细致,业务精,“笔头快”,单位需要向上面递交催化方面的基础研究规划、调研报告,重大项目申请材料和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材料时,也总是主要找他执笔撰写,他也总是乐于接受,认真写好。1994年,原主管部门国家计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组对国重室进行第一次评估,为此他花费了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撰写了评估报告全部材料。该报告得到基金委有关管理专家的高度评价,现场评估取得优秀(A级)成绩;国重室因此而在1997年被原国家科委遴选为8个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第二次评估,作为国重室主任,他逐字逐句修改评估报告,并承担现场评估报告、答辩和赴京复评答辩任务。在这次评估中国重室取得了在化学化工类的29个国家以及部属重点实验室中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由于两次评为优秀,国重室于2001年被国家基金委遴选为化学类首批两个创新研究群体之一。有了国重室的依托,物理化学学科优势更加显著,获得“211”重点学科“物理化学与应用化学”一期建设项目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在工作中,他总是努力顾全学科发展的全局和人才引进、培养的大局,办事从长远考虑,力求公正和为整个学科的协调并进打下良好基础。考虑到当时学院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显然存在的条件差异,万惠霖建议将上述经费的大约70%用于满足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等相对弱势的兄弟学科的需要,扶持其购买急需的仪器设备,加快发展。他认为,既要不断发展与加强优势学科,也要争取给予投入,扶持相对弱势的学科,以构筑由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高原”,并促进“高原”中高峰的崛起。差不多与此同时,他多次向校领导并通过他们向市领导反映,强烈要求建立学科需求面很广的核磁共振实验室。不久,厦门市共建厦门大学核磁共振实验室(购置500兆核磁和300兆固体核磁各一台)建成,结束了厦大只有一台80兆核磁共振仪的历史。1997年,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请经评审通过;2002年,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被评为重点学科,其中物理化学全国排名第一,并在化学一级学科的所有二级学科中排名全国第一。事实证明,万惠霖当初的考虑是对的,为化学各学科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因为学校和院系工作、化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安排,他目前仍兼任了学校自然科学学部主任,校理工学科、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大量的校内行政职务和化学界、科技界学术职务及社会职务。这些都要花去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一如既往,没有丝毫的怨言,把这些很多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份内之事来认真完成。
“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乐趣,做学问搞科研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归宿感和幸福感”,万惠霖说。他把读书、做研究、教书当作一种乐趣,把行政工作当成份内事,然而又有谁知道他为之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多年前,厦大校园里有一种“三无”教授的说法,是说一些老师潜心搞研究,无周末、无节假日、晚上12点之前还没有休息而在工作,万惠霖就是有名的“三无”教授之一。为了教学、科研、行政“三不误”,万惠霖把休息时间挤到了最低限度,他每天总有一些到了最后期限而必须完成的事情,他的一些同事经常戏称“万惠霖在走钢丝”。繁忙而压力重重的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从1991年起,每晚必须服用安眠药方能入睡。万惠霖说:“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我已年逾古稀,目前最辛苦的是一批中青年学者和校院领导。”
永远站在起跑线上
由于万惠霖在科研教学等工作上的突出贡献,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他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2001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他荣获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优秀导师奖。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的万惠霖,依然保持着谦虚、好学和刻苦钻研的学风。在化学化工学院,人们都知晓“敬贤灯光”典故,说的是蔡启瑞教授和他都住在敬贤宿舍区,而且比较邻近。多年来,非常敬重恩师的万惠霖每晚睡觉前都会习惯地往对面楼里自己的老师蔡先生书房看一眼,每次他看到老师书房里都还亮着灯光———蔡先生一直在辛勤地工作着。这成为鞭策他不断努力的动力,他坦言:“蔡先生那么高龄还在开夜车,对学术前沿依然了如指掌,学术上仍有很高的追求,作为弟子的我怎敢有丝毫懈怠呢。我还只是站在科研的起跑线上!”万老师经常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最重要的要有爱业、敬业的精神,这方面,“老师是我的榜样。”
(校报记者 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