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我爱我的祖国”实践进行时:信息学子与汶川地震幸存者面对面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来源:

8月4日下午,汶川地震幸存者——“夹缝男孩”郑海洋在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我校赴绵阳社会实践队的驻地——绵阳安县桑枣镇中学板房区,与我校志愿者进行深入交流。

郑海洋是北川中学学生,原本身高1.83米,爱好体育,曾经和身高1.79米的父亲,并称北川县漩坪乡的“双塔”。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的两幢教学楼被震垮,正在上课的他被倾倒的教学楼掩埋约二十二个小时,获救后双腿高位截肢。因与同桌廖波同埋于水泥板夹缝之中,被外界称为“夹缝男孩”。

目前,郑海洋主要依靠轮椅行动,日常生活由父母照顾,在学校时由志愿者帮助补习功课。他平时喜欢上网,写作,和朋友一起聊天。马上就要念高三的他,将来上大学最想学习电子、信息、网络方面的专业,他希望和来自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保持联系,进行学业上的沟通。

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他告诉我们,经历了地震后,他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要勇敢面对挫折,乐观开朗地生活。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一直保持微笑时,他真诚地说:“我的笑容来自家人,来自所有爱我的人。地震被掩埋的时候,是还没有送出的母亲节礼物,给了我求生的信念。张海迪阿姨比我更不幸,但她鼓励我并给我很多关怀,所以我一定要为自己努力,回报大家的关心。”队员们都被他这种乐观坚强的精神所感动,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最后,实践队带队老师杜超向他赠送厦门大学纪念光盘、纪念书签及实践队队服,鼓励他继续保持乐观的心态,好好学习,早日考上理想的大学。陪同一起座谈的还有中国心志愿者团队总领队高思发,安县茶坪中学副校长李桂刚。

在与灾区小朋友联欢的化妆晚会中,郑海洋与全体实践队队员一起唱响《阳光总在风雨后》,把爱和祝福传递给他们。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杜超 司文潇)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