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依托“6·18”平台 落实“行动计划” 服务海西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9日 来源:

为响应省政府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办好“6·18”的指示要求,更加紧密地贴近海西、融入海西、服务海西,厦门大学已逐渐将“6·18”打造成为服务海西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平台,通过深入实施《厦门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项目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着力增强服务海西科学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同时面对国家和福建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学校提高站位、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服务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项目对接成果丰硕

在省领导和省发改委、科技厅、教育厅、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8月以来,我校围绕服务海西十大平台提出的重点领域,成功组建了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特色水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固体表面涂层材料技术开发基地,厦门市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厦门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部省市级平台。这些创新平台,不仅为厦大打开了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的战略新通道,而且为海西发展信息、材料、能源等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自2003年参加首届“6·18”以来,我校共组织、参加全省“6·18”茶会、现场对接会或项目成果推介会、项目签约会等各类对接会上百场,先后发布科技成果1000多项,与企业成功对接300多项,投资金额约4.3亿元。2007年,“太阳能多晶硅1661系列研究”项目在“6·18”对接会教育厅专场签约成功。我校洪永强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与佳科太阳能硅(厦门)有限公司合作,组建跨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太阳能多晶硅1661系列研究”项目研发团队。截至目前,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工艺和方法拥有多项自主研发,并已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向美国、日本和德国等8国申请国际专利。所生产的多晶硅已完全达到制备太阳能电池的使用水平,产品得到国内外客户的认可。与厦门市大平工贸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特种涂料联合实验室”,开发三个系列产品(7个品种)防火涂料,推动了大平公司快速发展,产量从单一产品的300吨/年到目前三个系列13000吨/年,厂房从200平方米的家庭作坊式到目前3011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2007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一批项目的对接与实施使学校的科研更贴近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厦门大学的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的发展,并成为福建省、厦门特区建设发展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

依托6·18 实现常年对接

为贯彻好“6·18”“三天盛会,常年对接”的精神,我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对接活动,提升项目对接的质量与成效。2008至2009年上半年,我校开展项目对接成效显著,共组织、参加各类对接会近20场次,组织约250人次参加项目对接会,对接项目150多项。仅今年1-5月,我校已参加了科技厅、南平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项目成果对接会,省经贸委、漳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机械专场对接会,省经贸委、科技厅、泉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光伏产业现场会,省经贸委、厦门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汽车与工程机械产业项目对接会,厦门市发改委、建设局举办的建筑节能对接会,厦门市科技局、翔安区政府联合举办的成果对接会等各类对接活动,并已企业成功对接项目数十项。如与厦门科厦技术有限公司的“建筑保温涂料”,与清流县博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多晶硅湿法提纯工艺技术及其产业化”,与建阳市青松化工有限公司的“海洋防污涂料”,与邵武市鑫森碳业有限公司的“新型铅酸电容电池”,与厦门培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皱纹盘鲍选优品种的育苗及养成”,与厦门瑞胜发塑胶工业有限公司的“汽车保险杠聚丙烯专用料”等。一大批应用研究成果在福建、厦门实现产业化,市场预期和经济效益良好。

签署地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个。继2007年与厦门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2008年8月以来,我校先后与赣州市、漳州市和泉州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科技合作、教育事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展开战略合作。

建立政企校产学研联盟11个。作为推进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政企校产学研联盟不断丰富高校的内涵建设,我校先后在环保、电机、中医药、石化、集成电路等领域与省教育厅、经贸委、厦门市政府、福建石化联合公司等建立政企校产学研联盟,进一步嫁接省内优质资源,加快实现高校项目成果与行业、市场的紧密对接。

建立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22个。随着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与交流,我校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涌现出海西工研院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长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体细胞治疗研究中心、德富勤半导体照明联合实验室等一大批创新平台,投资金额约2000万元,使企业和高校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组织参展项目近300项,签约项目48项。我校高度重视本届“6·18”,精心组织了200多名科技人员参会,带来了近300项科研成果,其中重点项目150多项(包括教育厅高校展区100多项、科技厅展区10多项、经贸委近20项),科技成果交易内容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化工、装备制造、节能减排、农业等领域。

6.18助力我校事业发展

“6.18”成果交易会不但促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我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也发挥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校科研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3个国家级科技平台、7个省级科技平台和2个市级科技平台。2008年,到位科研经费3.62亿元,理工科人均科研经费为33.6万元,再创历史新高;高水平科研成果喜人,发表在《SCIENCE》、《NATURE》杂志上的论文7篇;1项成果入选“2007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国家“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4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64项;申请专利1161项,授权专利529项。目前我校共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19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79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拥有5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 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3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断融合,一批新的优势学科正在迅速崛起;我校毕业生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培养的高水平创新性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企事业单位,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厦大通过实施《服务海西行动计划》,积极参与“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校地、校企加强沟通、开展互动对接,建立了定期联系和需求-服务对接机制。

前不久,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央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对福建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也给厦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我校将倍加珍惜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并充分借助“6·18”这一平台,乘势而上,推动厦门大学早日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平台上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厦大应有的贡献。

(郑莉 谢淑明 楼红英)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