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2008级国硕班的学生分别来自英国、意大利、荷兰、菲律宾、泰国、乌干达等国家。作为两年制的首届国际班,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但人文学院的党政领导及专业教师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经过积极而又力求实效地探索如何提高“纯老外”的中国文化学习效果,最后决定在“教室上课”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下田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们适当走出学院固定的“国际教室”。这种“先上课、再下野”的学习法,得到“老外们”的普遍欢迎。
来自人类学系的余光弘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专业的国际生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人家一定会问“你在中国厦门大学学到的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促进学生讲出更真实、更理性的答案,这是我们任课老师的责任。”由任课老师带队“下田野”的人类学学习方法至少能使学生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有更真实的感受。宋平教授认为,闽南文化在很多方面保留得很好,堪称中国文化的某些典型和缩影。
周宁院长很看好人文学院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和地理优势,他相信会有更多的“金发碧眼”来到这里学习中国文化。周院长说,“我们的老师就如我院的先学林语堂先生一样,都是在国外学习或工作很久的中国人,应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育国际学生’”。学院国际项目主任盛嘉博士则强调一定要发挥出我们最好的人文优势。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中国的信仰文化,宋平教授在课堂上教完理论课后,就带学生来到厦大的邻居——南普陀寺。每次上课,半天的时间不够用,累了就和学生们一起泡些自带的观音茶,配些普陀寺素饼,顺便学点“功夫茶”文化。余光弘教授则不辞辛劳,“舍近求远”,利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类学下田野经验,带学生到偏僻的龙王宫等地方,现场讲解在厦门及台湾一直保留的中国传统信仰文化。余老师还指导学生现场演绎“祭拜求签”的程序细节,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中国的民间文化。大家的兴致都很高,简易午餐“土笋冻”总是一扫而光,“土文化”的魅力自不待言。
厦门的漆线雕艺术已经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多次成为“国礼”传遍海内外。为了让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中国的文化艺宝”,国硕班的李莉文、余光弘、刘家军三位老师一起带学生亲下漆线雕工厂,在创作间、作坊间、成品间,零距离接触“蔡氏漆线雕”全过程。老工艺大师习惯说闽南话,我们的全英文教师都变成了闽南话翻译。有位金发男生不顾“课堂纪律”竟想到了就业问题,字斟句酌地用中文问道:“我毕业后能来这里工作吗?”现场的中国总经理很熟练地用全英文回答“OK”。
根据国际班的学习计划,学生们还将“下田野”到漳州、泉州、福州。洋学生们一致选择了“免费住在庙里”的预设方案,一切从简,绝不折腾,标准的“朴素过程、真实学习、本色生活”。来自菲律宾的JENNY HUNG认为“老师讲课都很认真,野外讲课更生动”,“我还多学了句中文——百闻不如一见”,来自英国的LAURA最渴望留学期间也学点中文,“如果将来也会说句闽南话,那就更牛了”。
人文学院的国际生们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认识了文化的真实,找到了硕士论文的灵感点。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学院党政领导强调务必把我们的真正优势首先发挥出来,以开放的态度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个性的就是大家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与国际接轨,让洋学生更好地学习“他文化”。
(人文学院 刘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