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教师节专访:记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化学本科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2日 来源:

呕心沥血传薪火 教书育人塑师德

——记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化学本科教学团队

在厦门大学,化学学科拥有很多个“首批”的称号,首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等等。而在这个成熟的学科教育体系里,活跃着一支业务精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教学队伍,这就是化学本科教学团队。这个由8位中科院院士,15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在教学与科研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些辉煌的背后究竟藏着奋斗者们怎样的付出与汗水。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了这个教学团队……

厚德泽人 青蓝相济

在化学化工学院,师德建设已纳入常规性工作中。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教职工的年度考核、聘任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广大教职工中深入开展“树、创、献”活动,弘扬正气,提倡科学、严谨的师德师风,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分管化学系本科生教学的领导经常召开各课程组教师会议,有计划地开展报告、讲座、先进人物事迹展览等活动,以落实各项教学改革措施;并且设立“教学专项经费”、“教学会议经费”、“厦门大学化学人才基地教改项目”、本科生“育苗基金”,为教学改革、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化学本科教学团队的老师们更是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着“师德”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们体会厚德泽人的精神。十年来,郑兰荪院士一直坚持为一年级本科生讲授无机化学,每学年3学分以上,在授课时他将基础理论与研究前沿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十分欢迎他的课。“2003年漳州校区开始运行,郑老师就到漳州校区为本科生授课,每周两次。有一次,郑老师是下午2点多钟的航班出差,而上午漳州校区上午3、4节还有本科生的课,于是郑老师先把行李放在准备送他到机场的车上,然后到漳州校区上课,上完课直接从码头赶往机场”朱亚先教授饱含深情地回忆到。

优良的教学传统在化工学院代代相传,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这一优良传统更是让化学本科教学团队青蓝相济,人才济济。一个又一个“传帮带”的场面浮现在年轻教师的眼前,“《有机化学》这门课,课堂上可以多举些生活中例子,这样讲也许会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 年轻教师唐果回忆着陈毅辉教授在“传帮带”中对他的亲切提醒。在化学系,经常可以看到新老教师济济一堂,共同讨论教学方法如何开展。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精心育好每一棵苗”成为每位青年教师的自觉行动。

“老教师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经验、方法交流,他们以自己的人生及教学经历,向我们讲述学院成立以来著名教授的授课风采,生动地阐述了教书育人的道理,并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深刻分析,这些大大激励我们青年教师要向大师们学习,以传承学院教学的优良传统”。青年教师唐果激动地说到。在老教师的帮扶下,唐果等一批年轻老师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课更生动了,学生的互动也增多了,课堂氛围极大地活跃起来。

就是在这样一个团队里,兢兢业业的老师们引导着年轻的学子在化学科学这座高峰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严谨笃学 勇于创新

目前,化学本科教学团队主要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师资队伍老中青三结合,是一支业务精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教学队伍。教学科研相长、和谐发展。

从1997年以来,化学学科知名教授一直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每位老师都对本科基础教学倾注了很多心血。田中群院士、孙世刚副校长等一批著名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2学分以上。“尤其是孙老师,为了学生,不辞辛苦地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孙老师所上的物理化学课程,每周3课时 ,学院考虑到他公务繁忙,决定把3节课,放在一起上。当孙老师知道后,说到,学生连上三节课,非常累的,吸收的效果也就差些,为了学生,宁愿尽可能多的去漳州校区”,朱亚先教授满怀敬意地道来。团队中的成员既是教学骨干,又是科研中坚,大都承担着国家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他们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以教学促进科研功底扎实,使教学、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教学、科研相长的和谐氛围。

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化学本科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不断创新,他们总结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尤其是获得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的郭祥群老师,郭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在上课时,总会引出许多课外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所以郭老师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她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当讲述这些时,朱亚先教授心中升起一股由衷的敬意。长期以来,化学本科教学课程以“强化基础、注重能力、面向前沿、提高素质”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活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开展双语教学、尝试英语教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各课程采取了多种方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2003年以来设立“育苗基金”,投入近50万元,共立项200项,重点加强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

教书育人,师生情深

朱亚先教授记得田中群老师对教书育人阐述为:“教书育人,教书固然是传授知识,但老师更为重要的是育人,教给学生做人,做事,做科研的道理。同时也让同学明白在学习生活和研究过程中也一样,不要害怕失败,只有努力,才会成功。”学校实行导师制,田中群院士第一个报名到漳州校区做一年级本科生导师,一大批教授也积极加入本科生导师队伍。主讲老师不仅教授知识,同时担负着育人的重担,他们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们的意见,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的问题,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和许多老师除了师生关系外,更多的是朋友关系。例如,我们把朱亚先老师称作为‘亚先姐姐’,朱老师经常过来漳州校区,上课之余,我们就爱和朱老师在校园的小路上一起聊天,一起说笑。除聊学习外,更多聊的是生活中的问题,每次解答完我们的困惑时都已夜深人静了,朱老师才回到住所。” 在对化学系2006 级学生林海昕进行采访时,他动容地说到。

通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直接接触、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教师的阅历及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求实和探索精神,构成了一种非文字的、确极为重要的人文环境。“关工委”委员安丽思老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她在做学生思想政治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恋爱、就业等问题,为了做好工作,她自费购买了相关方面的书籍,研究解决途径。同时,她收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技巧的剪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安老师不顾自己年纪大,行动不便,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日,甚至晚上到宿舍看望学生,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很多学生深受感动,都尊称安老师为‘爱心妈妈’”。

在化工学院,浓浓的亲情洋溢在每个师生的身上,老师们兢兢业业地恪守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们勤勤恳恳地实践着着求学成材的梦想。

天道酬勤,这支队伍同时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荣誉:2001年“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人才”获得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5年“高素质化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免现场评估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中心”之一;2008年4月,化学本科基础课教学队伍获厦门大学南强一等奖(集体并把全部奖金1万元捐给四川灾区);同年,化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化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

第2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化学本科教学团队成员不断收到来自学生的祝福,“为在教学,科研工作上日夜操劳,对学生无微不至关心的老师们,表达我们内心无比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2006级化学专业本科生周玥说到。带着这些祝福与问候,我们坚信,化学本科教学团队将继续谱写新的辉煌。

(厦门大学报记者 黄兴华 朱 越)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