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平凡却也不平凡的人——记化学化工学院赈灾募捐中的几位临时工人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1日 来源:

他们,化学化工学院一群普通的临时工人,不隶属于学院的任何单位;他们,收入微薄,所做的工作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没有人通知他们去为地震灾区捐款,捐款登记簿上也没有可以让他们落下自己名字的地方。但最终经查实,化院捐款的芳名录上却赫然写着他们的名字。

他们是一群平凡却也不平凡的人。

刘景叁,化学楼值班员。在得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之后,刘师傅一直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关心着灾区救援情况。当问及刘师傅捐款的初衷时,刘师傅谈到遇到这样的严重的天灾,而且受灾的都是我们的同胞,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我们虽然是打工的,收入不多,能力有限,但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心意。事实上,刘师傅的两个女儿都在念中学,大女儿即将参加高考,刘师傅还需用微薄的收入赡养着年迈的父母。刘师傅欣慰地告诉记者,前些天接到女儿的电话,知道她也积极参加学校的募捐活动。

采访期间,陆续有老师和学生与刘师傅打招呼或是索取实验室的钥匙,刘师傅虽然是一名临时工,但在化院工作已超过十年,比起化院很多学生,刘师傅对化院更为熟悉与了解。刘师傅告诉记者,募捐当天94岁高龄的蔡启瑞院士毅然拄着拐杖坚持到现场,亲手捐出一万元,令他深受触动。刘师傅的妻子在蔡院士家当保姆,“蔡先生虽然身为院士,但其实并不富裕,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奉献却真的太多了。”说完这句话,一直侃侃而谈的刘师傅沉默了许久……

傅辉杰,嘉锡楼值班管理员。因为帮忙布置募捐活动现场的缘故,傅师傅是几个工人中第一个得知募捐消息的,随后告诉其他工人,很快得到了其他工人师傅的积极响应。傅师傅说,“现在最困难的就是灾区,我们不能亲自参加救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虽然收入微薄,但是自己多节省一点为灾区多付出一点也是很应该的事情。”

何淑容, 保洁员,老家在四川,听说地震之后紧张万分,连夜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直到第二天听到家人平安的消息才稍稍放下心。虽然家人无恙,但当看到自己那么许多的同乡都遭遇了如此的灾难时,久久都难以平息内心的悲痛,她说“自己付出一点点也是理所当然的。

郑桂容,来自四川眉山,赵玉芬院士家中的保姆。当听说学院要组织师生开展为地震灾区募捐活动,郑阿姨也亲自赶来现场,毫不犹豫地捐出五百块钱。 面前这位心地善良的阿姨谈到,当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父老乡亲们时,她感觉一阵揪心,当看到解放军、武警官兵赤手挖开泥土救人时,会有一种感激之情,当看到各地赶来的八方志愿者时,又觉得自己很愧疚,在这么远的地方,什么也做不了。

郑桂容虽然收入微薄,但已经不止一次向灾区捐款。98年特大洪灾时候,她捐出了七百块,相当于当时自己两个月的工资。后来海啸灾难又捐助了五百块。郑阿姨谈到,她捐款的初衷很简单: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因为国家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她才有机会出来打工。捐助爱心,是很自然的事,现在国家有难,就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一点。施予者乐,自己因此而感到欣慰。

采访进入尾声,刘师傅和傅师傅还提议,希望学院可以在学院两栋大楼都设立一个长久的捐款箱,大家把平时的零钱投进去,一块两块的,捐款不在多少,而是一份心意,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的帮助。我们要一直记挂着他们。

是啊,“我们要一直记挂着他们!”一群平凡的人,一句平凡的话语,表达了一个不平凡心意与祝福。

(化学化工学院 黄琳)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