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鲁迅曾在厦大执教一个学期,同时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著名的文学篇章,他在厦门大学所做的《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的演讲激励了不少青年学子投身时代大潮。5月6至7日,来自北京、上海、福州、武汉、沈阳、厦门等地的30多位文艺家、评论家相聚厦大,参加由北京市文联、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鲁迅•新文化传统•当代文艺”理论研讨会。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在开幕式致辞时说,在厦门大学召开这个研讨会,是希望秉承鲁迅先生始终关注现实的思想精神,寻找对于今天的文化现实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据悉,此次研讨会的主旨是:立足当下文艺发展的现实,探讨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新文化学人,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与立场,对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北京鲁迅文学馆馆长孙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等专家和评论家认为,要充分认识文艺评论对于整个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正确导向、提升鉴赏水平、传播优秀作品、纠正不良倾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在专题发言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文艺经历了8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热情,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急速推进的文化“全球化”。在当下,“传统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新世纪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文艺家、文艺评论家重新回顾五四,回顾鲁迅,回顾著名的“拿来主义”,是希望今天的人们不盲从古人,不盲信传统,而是大胆攫取来自各方有益的文化滋养,壮大自身,用自我的创造力来迎战现实发展带来的挑战。评论家认为,这个理论研讨会在强调加强文艺评论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文学院 王瑛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