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团簇化学”创新群体研究生开展研究进展交流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25日 来源:

2月21日下午,国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团簇化学”创新群体研究生举行首次研究进展交流,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郑兰荪教授主持报告会。赵海霞、谢颖、何辉忠三名同学分别作了“单晶电导与介电性质的测量方法与应用”、“表面质谱技术及其应用于气味传感”、“纳米材料的气敏测量及其与晶面的相关研究”的研究进展报告。100多名师生听取了研究报告,并对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此次报告增进了创新群体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推动群体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开端。

由郑兰荪院士负责的“团簇化学”创新群体项目于2007年立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固体表面纳米结构和相关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培育的结果。该群体依托于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二十年来围绕原子团簇的研究,从一个研究小组逐步发展成为由一位中科院院士、三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十余位分别从事实验、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的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目前,在学博士生、硕士生计67名。该群体研究方向从气相团簇的激光产生和研究,拓展至团簇的宏观量制备,以及团簇材料的化学组装、团簇的生长与相关纳米结构的制备等方面,研制了多台原位产生和研究团簇离子的大型仪器,建立了液相电弧等合成方法,结合高水平的理论模拟和计算,制备和研究了一系列新型团簇,尤其以氯捕获碳簇生长的中间产物,不仅获得了C50Cl10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新型富勒烯,而且为认识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近五年已在《科学》等刊物发表了210篇研究论文,其中“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郑兰荪教授表示,群体今后将着重团簇的功能化和团簇材料的性能测试,研究它们的构效关系,实现团簇性能的结构调控,开拓团簇的应用领域。郑兰荪教授对三位研究生同学的研究报告感到满意,表示今后还将定期举办该类研究生报告会,每次就某一主题邀请来自群体内乃至群体外的研究生共同参与报告。

(化学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