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三十年,学校将于近期举办“恢复高考三十年,77/78级厦门大学大聚会”活动。本报记者就大家关注的共同问题采访了常务副校长、77/78级厦门大学大聚会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潘世墨,请他谈谈这次活动的相关情况。
记者:学校举办77/78级厦门大学大聚会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潘: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距今已三十年了,这是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事件。同学分别也有二十多年了,希望能用什么形式表达一下感受。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我认为有三点意义:一是77/78级是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多数人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很幸运地跨进大学校门学习。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通过高考录取的大约2500多人走进厦门大学。这批学生毕业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不负厚望,勇挑重担,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现在有总结前瞻的意义;同时,他们从考进大学距今,有三十年了,经历了伟大的时代变迁和丰富的人生历程,很有感触,也有回顾的意义。二是1977年邓小平拍板决定,国家恢复高考,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它不简单是一个制度的回归,而是在国家经过动荡之后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不仅改变了77/78级这批人的命运,而是关乎国家前途的重大决策。可以藉此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三是厦大学子具有特别深厚的母校情结,77/78级同学可以把对母校的热爱、对老师的感恩,展示给在校的学弟学妹,将“南方之强”的精神代代相传。
记者: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潘:一是纪念国家恢复高考三十年,从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高度认识三十年前这个重大决策的历史意义;二是请77/78级返校,新年之际“大家庭”团聚。
记者:聚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筹备进展如何?
潘:学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12月31日晚在明培体育馆由当年各系各班同学共同自编自演一台晚会。元旦,在建南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大会,将有校领导致辞、当年十个系的校友代表发表感言,还有台上台下的互动,将在会场播放展示77/78级当年在校读书时的老歌曲和老照片。中午全体校友在芙蓉餐厅就餐。下午参观漳州校区,以及寻访当年学习、生活过的教室、宿舍,重温学生时代生活。晚上以当年各系各班为单位组织师生见面活动。
学校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朱之文和校长朱崇实为组长、以我和校党委副书记陈力文为副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工作组。学校先后在两次校长办公会上对活动安排进行研究讨论,朱之文书记和朱崇实校长都非常关心,对聚会筹备工作作出指示。我们要把这次聚会办成学校的一个盛大节日。目前已有1500多位校友明确表示参加聚会,各工作组和各班联络员正精心组织,各项筹备基本就绪。
记者:厦大77/78级学生(校友)的总体情况是怎样?您本人也是77级学生的一分子,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您感觉厦大77/78级学生(校友)他们这一代人的特质是什么?
潘:当时考进厦门大学的77/78级总共有2500多人。十届的高中生一同来参加高考,所以他们年龄差别大,大的三十多岁,小的才十六七岁;来自各行各业,有应届高中生,也有工人、知青、军人、干部等;大的老成持重,小的天真活泼,大家性格有差异,但没有代沟,相处很融洽。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勤奋好学。文革失去了十年,现在失而复得,他们倍加珍惜,所以学习非常刻苦;二个特点是团结,表现在无论是运动会还是文艺演出等集体活动上,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三是这一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他们经历了文革动荡,见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人生观大讨论(潘晓发出了“为什么人生道路越走越窄?”的疑问)等涤荡心灵的事件,非常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
记者:您是77级学生,同时也是母校现任领导之一,可以对77/78级校友说点什么吗?对现在的在校同学说点什么?
潘:我本人很激动,毕业二十多年了,有的同学自毕业后未曾再见面,彼此都很想念。希望通过聚会,回首往事,使我们更加热爱今天的生活。同时,77/78级老学长回到母校,在校的年轻学子可以从他们丰富的人生内涵中感悟一些东西,学习一些东西,汲取一些东西。
(卢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