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朱之文就学科建设工作强调指出了六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学科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平台。学科实力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一流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二要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立足实际,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科学谋划学科发展;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充分体现创新性;要以“国家需求、国际水平”为导向。
三要着力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在鼓励教师从事自由探索式研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有组织的、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坚持把构建大平台、大基地,组织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作为今后科研工作的着力点。要紧紧围绕“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期建设,着力构筑若干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要加强与国家特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打通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的战略新通道,争取在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的若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紧紧围绕海西建设,大力实施《厦门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构筑一批面向海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海西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骨干和引领作用。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四要精心打造高素质学科队伍。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和平台、基地建设,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汇聚帅才、将才;要加大力度培养人才,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团队,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要加大力度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要加强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使研究生成为学科建设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生力军。
五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理顺院系行政组织与跨学科平台、基地的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院系行政组织与跨学科平台、基地积极性的体制和机制,为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加强跨学科联合攻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健全资源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大而全”、“小而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要围绕学科和平台、基地建设,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人才评价制度,鼓励校内互聘、复聘,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最佳组合与共享。
六要提供资金和硬件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开源节流,合理配置办学资源,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