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奉献、党员争先进,学科争上游”一直是无机教研室党支部的优良传统。两年来,该支部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特点,开展了以“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主题的支部立项活动,从加强支部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努力探索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团结党内外人士,凝聚教研室的战斗力、创造力,开创党支部和教研室工作的新局面。
无机教研室党支部始终把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作为党支部的首要任务。党支部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厦门市的5月科技活动周,开展以“纳米新科技”等为主题的科普宣传,组织参观毛主席进漳纪念馆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这些实践活动增进了党员间的感情交流,增强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支部充分发挥退休老党员的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支部现有党员18人,其中在职教工党员7人,退休教师党员11人,全部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党支部经常把退休老同志请回来,给年轻教师传授教学和科研经验,帮助年轻同志尽早地进入教师的角色。“以老带新”的活动形式,发挥了离退休老党员的作用,增强了年轻党员的组织观念、党性修养与业务水平。
民主党派人士多、职务高是无机教研室的一大特点,郑兰荪院士为民盟厦门市主委,黄荣彬教授为民盟厦门大学主委,他们也是教研室的学科骨干、带头人。党支部遵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紧密团结民主党派人士。对一些重大问题决策,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提供各种便利,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内容丰富的立项活动,促使无机教研室支部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等方面硕果累累。教研室顺利地申请到了博士点;在学科带头人郑兰荪院士带领下,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上发表论文,极大地提高了无机学科的声望和实力;以教研室教师为骨干的“高素质化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建设”课程获得2005年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化学学科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获得2005年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支部立项活动同样使支部的党建、思想政治、师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许多先进事迹。支部书记杨森根带头每周前往漳州校区上12节课。林永生作为学院党委书记,一心扑在学院建设上,在他的领导和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学院总支获得“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担任化学系副主任的朱亚先,为化学系的教学改革呕心沥血、倾尽全力。她主持和参与的多项教学改革分别被评为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福建省特等奖,厦门市一等奖等,其中无机化学课程在福建省精品课程的评选中排名第一。支部党员杨森根、陈坚固先后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林永生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厦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朱亚先被评为“福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
无机支部围绕支部立项主题,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潜移默化地融入支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时时事事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秀的教学工作促进人才培养,用优秀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全面推进无机支部和教研室的各项工作。
(郑莉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