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07年6月出版的《世界农业》杂志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王侯聪教授成为封面人物。该杂志还以二页的篇幅刊发了以《付出终有回报——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侯聪教授》为题的通讯报道稿。
王侯聪教授从1977年10月起即在我校任教并从事放射性核素应用的教学及水稻遗传育种等研究。自入校以来,王侯聪和同时调入学校的邱思密、陈如铭,共同重组了厦门大学水稻育种组。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劳作,他们先后选育出晚季优质稻“佳禾7号”和福建省第一个优质早籼稻新品种“佳禾早占”等6个优质稻品种。在此基础上对“佳禾”系列品种不断选育,终于育得高产、质优、大粒、抗病害的新品种“佳幅占”,并于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新品种认定。截止到2006年,累计在福建省推广30.7万hm,增加农民收入近10亿元。
该报道高度评价了“佳幅占”。文章说,像“佳幅占”这样优质早稻新品种的培育,除了为水稻育种界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新种质,还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有利于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进程、提高国产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必将对水稻育种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早籼优质稻品质选育上的突破,“佳幅占”选育先后获得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863”《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后补助、农业部农业成果跨越计划和福建省农业成果跨越计划资助,2004年获得福建省优质稻新品种评选一等奖,2006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厦门大学南强特等奖。
报道把“佳幅占”新品种形象地比成王侯聪教授的“孩子”,并且生动地再现了王侯聪教授和育种组成员们以育种基地为家的那种“简单而清苦的生活”。农忙季节里,他们白天到田间选择优良值株,晚上还要进行稻米品质的筛选等工作直到深夜。文章深情地提到,王侯聪教授和育种组的成员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们把吃米饭当作一种享受”。
《世界农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月刊,历来注重刊发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动态、各国农业政策法规解析、农业发展趋势、重大科研成果等优秀论文和农业科技信息。
(党委宣传部 洪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