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海洋与环境学院戴民汉、化学化工学院刘兴军等三位教授荣获“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他们将参加5月28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侨联第二届归侨侨眷创业成果交流会”。此次评奖活动是中国侨联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对侨联工作的指示精神和中国侨联第七届四次全委会议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侨联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的力度,更好地鼓励引导广大新侨在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贡献开展的活动。
我校获奖三名教授是新归侨,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要的、创新性的成就和突出贡献。
林圣彩教授是留美博士,曾任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研究所实验室主任,2001年4月回国,聘为厦门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1年4月-2006年7月兼任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在生命科学学院建立起了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主要致力于细胞生长发育及调控机理方面的信号转导研究,尤其在阐明脑下垂体的功能缺陷引起的侏儒症的发生机理,以及在确定体轴发育抑制因子Axin各功能域及Axin在调节Wnt和JNK信号传导的复杂功能方面作了大量原创性的工作。其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将来的研究成果将对阐明癌变的产生机理有重要的贡献。已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福建省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NSFC-CIHR)1项,973子课题1项,863计划项目1项。曾获中国教育部吴瑞CUSBEA项目奖学金;教育部创新团体学科带头人;美国精神分裂症及压抑症协会“青年研究基金奖”;两次英国《自然》杂志封面报道科学成果;国际高登科学研究大会主持人;连续六年每年获近百万元新加坡元的国家研究资金资助;曾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至今,发表SCI收录论文50篇,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Cell、EMBO J.、J.B.C.等杂志,被他人引用3500余次。
戴民汉教授是留法博士,1998年9月回国到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工作,2000年1月起任海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2000年1月-2004年1月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6月起任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03年11月-2005年3月任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主任,与实验室同仁一起成功推动了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升格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7月戴民汉教授正式被任命为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戴民汉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痕量金属、碳和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涵盖的区域包括河口、近岸、大洋及地下水。近期主攻海洋碳循环研究。1995年以来,戴民汉教授先后在美国、欧洲及国内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大型研究课题,主持课题16项,还在美国与Buesseler博士共同主持了2项有关地下水核素迁移的大型课题。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一流SCI刊物收录的论文27篇,这些SCI刊物论文他人引用的次数超过300次。2004年获第7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第8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11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1月受聘“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兴军教授是留日博士,1998年4月以综合评定排名第一的身份成功地受聘于日本通商产业省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该机构每年在全世界招聘研究人员20名左右),并作该重点项目(基于节能型新工艺金属成型技术的开发)的主查和首席研究员。2000年4月在众多优秀人才的竞争中取胜,被聘为日本东北大学助教授(相当于中国的副教授)。2004年4月,刘兴军教授回国到我校工作。回国后就立即担任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系的系主任,当年即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等科研项目,并被我校聘为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在材料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组建了“厦门大学材料设计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及“厦门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联合研究室”,并组成了由教授4名领衔的10人的学术梯队,目前在籍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计20余人。厦门大学“985”二期工程给与了高强度的经费(近800万元)支持,并从国家和省市获得了30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刘兴军教授和同事们已经建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材料设计与功能金属材料的实验室,并开始向新的目标迈进。2004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获得了福建省重点学科、2004年12月获得了“材料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2005年同时获得了“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均获得了95分,在申报学校中排名第一)。刘兴军教授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在“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论文被引用30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并作了10多次应邀报告。科研成果被日本和美国知名的科技媒体报道13次。曾获得了国际和日本的学术奖励6次,其中包括国际合金相图委员会授予的2004年度相图领域最优秀论文奖(每年度仅一项)和日本金属学会授予的技术开发奖。
(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