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我校创办国学研究院,一时间群贤毕至,筑起学术高峰。八十年后,在福建省、厦门市的支持下,我校决定复办国学研究院,恢复和发展学校的国学研究事业,培养高层次的中华文化优秀人才。12月22日上午,我校隆重举行国学研究院复办典礼,翻开“萃取国学精华,弘扬中华文化”的国学研究新篇章。来自教育部、福建省、厦门市的领导和海内外著名国学研究专家以及师生代表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复办典礼由我校人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主持,厦门大学校长、国学研究院院长朱崇实在讲话中介绍了我校国学研究院的历史传统、复办国学院的原因与条件和学术方向,他说,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复办国学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因此,我校国学研究院一定要面向未来,返本开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学研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与科学技术接轨,必须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资源。唯有如此,国学研究才有时代意义和蓬勃的生命力。
朱崇实还指出,今天的我校国学研究院一定要继续发扬前辈学者的优良学术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国学研究,推出符合科学标准和创新标准的学术精品,培育国学研究的一代新人,把国学研究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省政协副主席王耀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出席典礼并分别致词。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碧秀,厦门市副市长郭振家、我校副校长李建发等出席了典礼大会。
复办后的国学院选址于我校人类博物馆,据陈支平介绍,在这个由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筹建的,展示着人类及其文化进化和中国文明史的地方树起国学研究的旗帜,意味深长。校长朱崇实、副校长李建发和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省政协副主席王耀华、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中国社科院林甘泉教授、日本大阪大学滨岛敦俊教授共同为国学研究院揭牌。
同时,在图书馆还举办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史迹》展览,展出1925年至1927年,国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开展工作、编辑出版刊物丛书、招收研究生等方面的历史资料。
复办活动始终充满着浓郁的学术气氛,哈佛大学杜维明、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以及来自台湾、香港、美国、日本的海内外国学大家带来了十多场学术盛宴,在师生中内再度掀起“国学热”。
我校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开始筹备,1926年10月10日召开成立大会。这是继北京大学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院之后成立的专门国学研究机构。由当时的校长林文庆任院长,语言文学家林语堂任总秘书,语言学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那时国学院聚集着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张星烺、孙伏园、陈万里、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学者。时媒体称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势”。
我校国学研究院建立时便提出:“研究古学必得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等作为参考”;强调注意研究对象所蕴藏的区域、注意调查和研究“闽南各种方言社会以及民间一切风俗习惯”;并指出学欧西的科学精神、对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悉心研究的重要性,代表了五四后国学研究的新理念。国学研究院成立后,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方言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相当重要的成果,不仅把中国南方的国学研究推入一个历史的高峰阶段,而且开创了闽南文化等独特的研究领域,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全国国学研究的重镇。
复办后的我校国学研究院将以“萃取国学精华,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秉持“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放眼世界文明发展,研究中华文化和中华学术;集聚海内外国学研究专才,构建高水平学术平台,培育国学研究新秀;
尤其要继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传统,发扬多学科交叉整合优势,突出国学主流和区域性研究特色,努力建构国学研究的东南风格。
在运作和管理上,国学研究院采取以研究课题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精简管理机构和运行程序,突出学术研究和学术品位,激励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与创新,以具体课题研究的方式培养国学人才,努力培育学术精品,为构建和谐文化和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和文明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