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180名我校海洋与环境学院的学生慕名参观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近海海洋环境科考船——“科学三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这艘考察船是在完成了舟山海域的考查后来厦门做短暂停留的。
此次近海考察是“科学三号”自今年7月交付使用后的首次航行。我校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两位教师和三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科学考察,其中戴民汉教授还担任了舟山-厦门航段的首席科学家。
此次考察采用的是开放航次,据考察队队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张永山介绍,所谓开放航次,就是船上所有设备、考察资料和数据以及获得的样品全部共享,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都可以上船,在基本航线和固定断面上开展各自的科考项目。这是一种全新的科考船管理运行模式,有利于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交流合作、学科交叉。
此次近海海洋科学考察的航线是:青岛-舟山-厦门-三亚,据戴民汉教授介绍,此次开放航次共有17家单位、108位科学家和30余个项目参加,以黄海、长江口和南海北部为重点,主要开展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地质环境的综合海洋环境调查。我校做的是海洋碳循环和水化学方面的项目。
我校近海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照章工程师将参加厦门—三亚航段的考察,他指着船上的一台CTD剖面仪(即温盐深剖面仪),说:“这次我们还搭载了自己的实验设备,这台仪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它有很强的耐压性,可以深入到6000米的深海,同时采集12层海水,不仅能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还能测量溶解氧、叶绿素、浊度、透射度等,是个全能武器。”
对于无法亲自随船科考的我校学子来说,“科学三号”上的先进设备和良好设施令他们大开眼界。作为我国新千年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科考船,“科学三号”也代表了目前我国近海海洋综合性科考船的最高水平,它配置的可调桨、减摇装置、大框架实验室、地导航设备等都是国内最先进的。
紧临“科学三号”停靠的就是我校自己的“延平二号”考察船,用同学的话说,两船相比,是五星级饭店和招待所的差距,大家希望我校也能有这样一艘考察船。也许这个愿望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了。戴民汉透露,目前,我校正计划打造一艘高水平的科考船,以满足海洋学科、科研发展的需要。因为,国内现有的科考船供不应求,我校被迫取消了许多考察航次。尽管具体的制造方案尚未出台,但学校已开始网罗造船高手了。9月26日,我校近海海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校人事处网站上发出了招聘广告,招聘一名熟悉造船业务的高级工程师,负责海洋科学调查船的调研、论证、设计、监督造船等工作。
(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