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聚焦东山会议:“东山会议”专题研讨本科生培养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7日 来源:

9月4日上午,“东山会议”进入第二天议程,专题研讨本科生培养。教务处处长邬大光做了题为《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教学》的大会报告。化学化工学院、法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的有关领导则结合本学院的实际,阐述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和思考。大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主持。

在报告中,邬大光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本科教学,本科教学状态体现着人才培养的能力。那么,我校的人才培养状态的现况如何?邬大光让数据告诉我们。31个统计图表详细描述了包括生师比、课程量、高职称教师授课、学分制和学生选课状态等十几个元素在内的本科教学状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邬大光认为,我校的本科教学状态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所以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质量是高的,社会对我校的毕业生还是认可的,特别是部分院系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上作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应该看到,我校个性化的培养机制还未建立,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意识还较缺乏,人才培养的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同时,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本科教学基本处于应付状态,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还需要继续加强。

针对上述状态,邬大光也提出了改革思路,如把漳州校区办成基础学院,一年级全部打通,二年级按大类培养,设立主讲教师岗位,在我校办学资源不可能急剧扩张的条件下,尽可能建立共享的教学机制,如跨学院、跨系的共享课程平台。同时,提高“两个认识”即把校风学风建设和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提到新高度来认识,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建立新的激励机制,邬大光认为,这可能是最有效的改革措施。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培强在报告中认为要找准切入点,把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十五”期间化学系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部分学生实行“精英教育”,设置“研究型”和“复合型”2个班,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自愿选择,而且不以成绩为分班标准,可以有条件进出。这种分类培养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发挥。

法学院副院长陈晓明在报告中介绍了该院在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努力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流法科人才。如,建立“3+1”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也就是采取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四大模块的“板块化”课程结构,以适应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分类培养。

海洋与环境学院院长袁东星从强化实践教育,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平台的角度,介绍了该院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模式和内容创新的尝试。实验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科学的严谨精神和主动的自主科研精神。袁东星认为,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越早,实践教育的程度越大,创新培养的效果越好,因此,她建议,让更多的教师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实验课,增加课程中的设计实验的份量,要求学生在入学前或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方多渠道接受实践教育。

(宣传部 王瑛慧)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