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27日,中央统战部组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赴我省采访,宣传近年来福建统一战线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26日上午,采访团一行到我校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赵玉芬,采访活动在嘉庚2号楼6层赵院士的实验室进行。
赵院士简要介绍其成长的历程及学成后如何辗转到祖国大陆服务,并努力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交往、产业合作、亲属连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沟通和服务工作,同时介绍了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力促“丙谷二肽”的转化和产业化,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扩大对台湾的影响力,造福两岸人民,并将发挥与台湾同胞有着血缘、师生缘、事业缘和学术缘的优势,努力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使多行业交叉、合作,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海峡两岸的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赵玉芬院士1971年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杨振宁教授所在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化学专业研究生,197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并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79年,回到祖国;1991年,当选中科院最年轻的女院士;1994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1995年,荣任国际科学院俄罗斯部院士;2000年11月,到我校工作。
1991年,赵玉芬院士以大量的试验结果和严密的理论论证证明:氨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种子,并提出“磷元素是生命活动调控的中心”。 在生命起源领域传统的蛋白派、核酸派这两大派别之外,提出了中国科学家的见解――蛋白质和核酸共同起源、进化的新学说,使生命科学的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赵玉芬研究发明的“有机磷试剂在合成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N-磷酰化氨基酸的新性质”等十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科学院、教育部科技奖。二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共发表了14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2002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中,赵玉芬院士提出“以厦门市为中心,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提案。她提出先整合厦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化学生物科技产业界的力量,在厦门设立“国家化学生物科技中心”,将资金投入到建立高水平的科技硬件平台上,吸引大量科学家前来,利用厦门区域优势,加强与台湾的科研机构联系,吸引他们来厦投资,以增强化学生物科技产业的竞争力。该提案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福建省、台湾化学生物界和相关企业以及海外留学生校友等都多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赵玉芬院士带着她的科研小组通过近三年的攻关,采用全新的合成路线合成出二肽药物——丙氨酰谷氨酰胺(简称“丙谷二肽”)。该合成方法已于2002年6月申请了中国及国际专利,并与厦门市及福建省的产业界合作,中试获得圆满成功!在省、市政府及校领导的支持下,2003年底,以该项目为核心技术注册成立了“厦门厦大肽谷药业有限公司”,全力推进该项目的产业化进程。2004年10月底,该项目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原料药和注射液两个新药许可证,现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前景广阔。
采访结束后,采访团一行登上我校嘉庚主楼21层俯瞰了美丽的校园风光,对我校历史以来,在嘉庚旗帜的感召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回馈母校,报效祖国等方面的成绩赞叹不已。
(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