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校庆报道——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教授作校庆论坛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06年04月08日 来源:

2006年4月7日上午,在厦门大学隆重庆祝建校85周年之际,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来自台湾的著名学者李远哲教授应邀在厦门大学化学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名为“21世纪人类的觉醒”的讲座。

化学化工学院的蔡启瑞院士、田昭武院士、张乾二院士、黄本立院士等出席了此次报告会。厦门大学孙世刚副校长代表学校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代表学校对李远哲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田昭武院士主持了报告会,并向到场的广大师生介绍了李远哲教授的生平和主要科研成就。

李远哲教授在报告中,用生动的例子和翔实的数据对人类在21世纪将面临的问题、挑战和解决办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唤醒人类自身的认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他认为人类 应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发展可再生资源,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生态环境。随后,李远哲教授提出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这一过程中科学所应扮演的角色,他指出,科学不是一个征服别人的工具,它需要有一系列的伦理准则,如果科学所创造出来的成果能够让全人类共同分享,那么人类必将在一个全球化的地球村里其乐融融。

报告结束后,李远哲教授还与包括蔡启瑞院士在内的在场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李远哲教授的热情应答令报告会现场掌声、笑声不断,也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李远哲教授的报告是我校85周年校庆诺贝尔奖获得者系列讲座之一,为“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学术厚礼。

人物名片链接:李远哲教授于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市,1959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1965年获博士学位。李远哲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硷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1986年李远哲教授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 Polany博士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化学化工学院 宋波 李竟菲)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