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万惠霖教授给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烷烃活化和选择氧化所面临的挑战-兼谈催化科学的主要发展前沿”的高水平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培强主持,郑兰荪院士和田中群院士出席了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学院领导还有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朝晖,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江云宝、方维平,化学系系主任袁友珠等约300位师生。
万惠霖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理论方向,此后留校任教至今。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催化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八十年代初,他在固氮酶研究工作中,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N2、乙炔和环丙烯在铁锢辅荃原子簇活性中心的络合活化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为这些底物多核络合模式的见解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他还在乙烯配位聚合负载型高效催化剂的研制,丙烯选择(氨)氧化副产物形成机理,以及氨合成反应对铁催化剂结构敏感性的理论探索等研究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轻质烷烃活化和临氧定向转化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万惠霖教授曾担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万惠霖教授在报告正式开始之前,首先感谢恩师中科院院士蔡启瑞教授在其人生及学术道路上的谆谆教导,并表达了对已故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院士的怀念之情。其后,他向参加报告会的师生详细介绍了他所领导的课题组最新的研究工作进展及成果,并概括性地谈到了国际方面催化最新研究进展。报告由国际能源紧张,天然气等资源将部分接替石油成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开始,谈到甲烷及轻烷分子C-H键在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上的活化和临氧转化的活性和选择性问题,最后万惠霖教授高屋建瓴地概括总结了催化科学的主要研究前沿。在报告结束后,他还详尽回答了老师及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万教授近两个小时深入浅出科普性和学术性兼顾的报告引起师生的广泛兴趣。
万惠霖院士的这场报告在85周年校庆来临前夕将化学化工学院浓厚的学术气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化学化工学院 殷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