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在我校启动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19日 来源:

人类的历史,也是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科技发展到今天,肝炎、艾滋病、传染病、SARS和禽流感等传染病仍是人类胸口“永远的痛”。准确诊断和有效预防是传染病控制的关键环节。1月17 日,经科技部批准,一个由我校和养生堂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专攻传染病诊断和预防疫苗的研究中心——“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我校正式启动建设。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科技部农社司副司长孙洪,教育部科技司副处长邰忠智,福建省副省长李川,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庄荣文,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卫民,厦门市副市长叶重耕,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副校长杨勇、孙世刚,养生堂有限公司总裁钟睒睒及国家有关部委、福建省、厦门市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启动建设工作会。

刘燕华、李川、庄荣文、朱崇实、叶重耕等领导先后在启动建设工作会上致辞。他们充分肯定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在诊断试剂和预防疫苗研究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高度评价了我校良好的科研环境、优秀的科研团队和成功的产业化经验。各届领导表示,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中心的建设工作,共同把中心建设成为“十一五”期间有关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研究的重要创新基地,造福人类,造福国家。

回溯“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成立的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课题组。2000年,厦门大学与养生堂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课题组基础上建立“厦门大学养生堂生物药物联合实验室”;2003年由福建省科技厅批转,在实验室基础上成立“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2004年,由厦门市科技局批准,成立“厦门市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成立“新型疫苗工程中心”并被列入“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2005年,科技部批准筹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主持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和企业重大横向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研发成功国内第一个第三代艾滋病毒诊断试剂盒、第一个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试剂盒、第一个戊型肝炎IgM抗体诊断试剂盒、第一个艾滋病快速诊断试剂盒,以及国际上第一个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等。研发成功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拥有3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是我国罕见的拥有高度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性生物药物,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也多次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中心先后获得新药证书6项、专利发明1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励,发表论文近百篇。中心现有近80名一线科研人员,15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2000万元仪器设备,已经建立了病毒学、应用免疫技术和实验动物等多个较成熟技术平台。

正式启动建设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福建省医药领域内的第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今后将以高起点的成果转化关键技术平台和自主创新研究为建设重点,全力打造一个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试研究、临床实验和产业转化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成为我国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领域的创新技术源头、研究开发核心、产业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培训中心、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成为我国推动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成果向可广泛应用的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产品迅速转化的核心机构,以及我国突发传染病疫情快速反应体系的核心组成之一。中心的“十年规划”赫然提出:“成为研究人员规模达200名,研制国家新药30-40种,年运转经费不低于5000万的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研究中心和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技术依托之一;成为“培育1-2个年产值30亿元、年创汇1亿美元以上”的诊断试剂和疫苗龙头企业和国际主要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生产基地之一。”

据悉,中心还将在厦门兴建6000平方米的研发基地,养生堂有限公司也将把疫苗产业基地和全球销售中心设立于厦门市。

(宣传部 陈巧云)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