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李岚清与我校师生共同分享“音乐•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20日 来源: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17日来到我校,在建南大会堂为我校几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讲座之前,李岚清首先谈了这次来厦门来厦大的感受。他说,厦门发展巨大,面貌一新。福建省和厦门市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关心厦门地区高校的发展并积极投入。2001年来厦大的时候说过:“厦大太美了!”,现在他要说:“厦大太美太美了!!”厦门和厦门大学一定会建设得更好更快。

李岚清的讲座长达三个小时。在讲座中,李岚清用夹有英语单词的语言和声像,多次将在座师生带入音乐世界,他的幽默风趣引来阵阵欢笑和掌声。他说,任何人都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和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当谈到经典音乐和通俗音乐比较时,李岚清说,“《猪之歌》,《老鼠爱大米》,这些十分流行的通俗歌曲要表达什么意思,从逻辑上,我理解不了。”他还学着网络上流行的唱法,即兴哼唱了几句。

讲座现场,李岚清为大家播放了《毛毛雨》、《送别》、《叫我如何不想他》、《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等经典歌曲。现场听众伴随着一段段美妙的旋律,轻轻地唱了起来……大家深深地陶醉在经典音乐的美妙旋律之中。

李岚清说:“我并不反对大学生喜欢通俗流行音乐。但是,有志于把自己培养为高素质人才的青年,只喜欢通俗流行音乐是不够的。”

李岚清强调,好的音乐有助于培养人的良好人格,有助于开发智慧,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生以有益的启迪,还可以促进工作。包括音乐在内的对外文化交流,也是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有效方式。李岚清表达了多年来对音乐的感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想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能成为音乐的爱好者!”

李岚清说,他退休后的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健身健脑、读书写书。健身排在首位,他说自己有20年打网球年龄,一次游泳最长记录是5000米。他风趣地说健身的好处是“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利全社会。”

李岚清勉励师生以邓小平同志为楷模,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全面提高素质,把自己塑造成高水平高素质的知识分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为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踊跃提问的学生亲切地称李岚清为“老师”,现场气氛热烈、亲切,李岚清象一位谦逊温和的年长学者,完全融入学校的师生氛围。演讲结束时,李岚清和我校学生合唱团一起演唱了由他自己作词、献给教育工作者的《蓓蕾之歌》,和全体在场的领导、师生一起深情高唱《歌唱祖国》,并欣然为学生签名留念。

李岚清向我校师生赠送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等书,校长朱崇实代表我校向李岚清回赠了图书。

讲座前,李岚清在建南会堂前亲切会见了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唐国忠,副省长叶双瑜,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市委副书记吴凤章,市委常委、秘书长徐模,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我校领导王豪杰、朱崇实等,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领导等并合影留念。省、市、校领导陪同李岚清和夫人章素贞走进会堂并聆听了讲座。

校党委书记王豪杰主持讲座会。王书记代表我校师生对李岚清来我校演讲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他卓越的领导工作和对全国教育工作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他长期以来关心厦门大学表示深深的感谢。

长期分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同志对音乐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对音乐艺术教育、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创作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一直强调美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离开领导岗位后,他通过整理、研究、写作,出版了《李岚清音乐笔谈》(该书通过陈述50位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300年的辉煌历史)、《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并将两本书的稿费全部捐给教育事业。

李岚清同志非常关心厦门大学的发展,曾三次来校视察。1993年11月27日来我校视察,指出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把厦大办成高水平大学。1994年10月20日出席在集美举行的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先生呕心沥血创办起来的教育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要下力气办好厦门大学,并把它办成我国一流的院校,以实现陈嘉庚的遗愿”。1995年12月26日出席在我校召开的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咨委会六次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999年9月23日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我校党委书记王豪杰、校长陈传鸿等一行,指示厦大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地方多做贡献。1999年10月我校遭受强台风袭击受损严重,李岚清非常关注,向我校师生表示慰问并对做好救灾工作作出指示。2001年12月22日再次莅临我校视察,称赞我校环境优美,教学科研又有很大发展,共建力度很大,成绩显著,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希望厦大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于服务地方,为福建省和厦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卢明辉)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