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倍受全国大学生瞩目的2005“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落下帷幕,代表福建省参加比赛的我校选手——国贸系2003级学生王琛烨表现出色,名列第六,荣获三等奖。这是福建选手首次进入前六名,省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会长吴松江教授专门给校长发来贺电,感谢我校选手为福建省大学英语教学争得了荣誉。 另一位选手——软件学院2002级学生黄丹琦亦荣获优秀奖。
“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英语演讲赛事。参赛选手经过校级省级的重重筛选,才能获取去北京参加半决赛的资格。本次比赛,共有近百名选手参加半决赛,最后由胜出的前20名选手参加最后总决赛。最后一轮比赛则由进入前六名的选手决出一、二、三等奖。
“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初赛、复赛和半决赛由三个部分组成: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回答问题。而最后决赛和前六名的排名赛又增加了一场辩论赛,要求每位参赛选手同三位知名专家进行同场辩论。这对参赛选手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我校选手王琛烨信心十足,沉着应战。在即兴演讲时,王琛烨抽到的是关于英国和法国申奥的宣传片。这一环节规定不能有准备的时间。王琛烨凭着自己敏捷的思维,毫不紧张地侃侃而谈:“体育传达了一种精神,只要努力克服恐惧和障碍,就一定会成功。”面对专家的论点与反驳,王琛烨面带微笑,据理力争,最终赢得了评委的认可。
“虽然是英语演讲比赛,但英语水平仅仅是比赛的一个方面。选手的综合素质更是比赛的重点,如文化底蕴、思辨能力,人的品格等”,参赛的选手如是说。确实,评委提问、三方辩论、模拟选举等层层紧扣的环节,无一不是对选手的英文功底、临场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考察。“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晰地表达出来,光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不够的,平时的文化积累、良好的心理素质、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赛后,王琛烨这样总结自己的参赛体会。
带队老师——外语教学部副教授陈裕秀说:“这次带学生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收获很大。对于当代英语人才的概念,我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公共英语的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是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谈到英语学习经验,王琛烨和黄丹琦认为,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其次便是学习过程中的持之以恒。她们学英语有三大窍门:读、听、看。这被她们称为“三字经”。读,读外文报纸、书籍;听,听广播,听英文歌曲;看,看原声碟,看外语片。
王琛烨非常注重扩大词汇量和丰富语言知识。在图书馆翻阅外语书刊时,每当她发现不认识的单词和有意思的句子,她都会记下来慢慢品味,有时还向老师请教。久而久之,她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就越来越丰富了。“学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要想学好英语,光靠背单词还不够,还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地了解异国文化才行。” 王琛烨这么说道。
黄丹琦还是《厦门日报》双语周刊的记者。这份工作不但令她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还使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语言的逻辑性和组织性也都有了相当的提高。
王琛烨和黄丹琦都曾是校电台的英文播音员。她们的英语发音清晰,语调婉转,听上去非常舒服。为了说出纯正的英语口语,黄丹琦曾从基本发音开始练习。王琛烨则喜欢自言自语,有空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英语,培养语感。虽然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同,但两人共同的经验就是:“学英语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在北京举行的“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半决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选手参赛角逐,实力和水平可见一斑。而赛前的强化训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参加这次决赛,外语教学部专门组织人员为她们修改稿件,进行模拟训练,并聘请外籍专家就她们的语音语调及演讲技巧进行了多方指导。王琛烨和黄丹琦不负重望,在强手如林的赛场顽强拼搏,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我省我校争了光。
但王琛烨和黄丹琦并不因此沾沾自喜,她们说:“参加比赛,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参赛的乐趣在于经历这一过程,并有所收获和积淀。”我们衷心祝愿,这两位谦虚、勤奋的女生继续努力,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外语教学部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