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北京为厦大授牌,宣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正式落户该校。作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六个分支机构之一,厦大分中心将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教材语言进行实时监测,全面反映教材的语言使用状况,为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教材的科学编写提供数据。
据厦大教育教材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介绍,语言和国土、海洋、矿产、森林、人口等一样是一种很重要的国家资源,但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存在和使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定量分析,决策部门缺少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这就影响到语言政策的制定,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此,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国内高校共建专业研究机构,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语言文字的应用情况进行定期滚动的监测分析与研究,并建设相应的动态数据库,以“语言生活绿皮书”形式进行发布。除厦大外,还在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五所高校建立了分支机构,分别监测和研究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海外华语等不同领域语言文字使用的发展变化,以提高中国语言文字资源服务社会的能力。
厦大教育教材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是我国基础教育使用的各种教材,该中心将首先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对用字用词及句法使用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教育部门科学编写教材提供数据支持。苏新春指出,我国制定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有3500个字,教学中要求小学生掌握2500字,初中生达3500字,现实生活中掌握4000字就能畅通交流,可现在有的高中教材使用的汉字达6000个,其实一般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掌握这么大的用字量。汉语中常见一词多义现象,苏新春认为,现行教材把许多词的古义、今义全端给学生,必然加重学生负担。
另外,该中心还将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全面监测,为汉语向世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据介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之所以青睐厦大,看中的是厦大应用语言学科的综合科研实力,2002年厦大融合中文、信息技术、海外华文教育等学科力量,组建了“语言技术中心”,大大提高了我校语言信息处理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应用开发能力。
( 王瑛慧 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