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厦大学生开始了为期六周的短学期学习生活,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三学期制正式实施。学校对短学期的定位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实验田”,发动校内研究人员开设研究型课程,引进国内外一流学者前来讲学,综合国内、国际教学方法的平台;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了解更宽阔的学科领域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300多门选修课新意多
记者从教务处了解到,短学期总共开设368门全校性和跨学科的院系选修课,大部分为新课,相比长学期全国高校大同小异的专业课程设置,这些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比较灵活、有新意。
一类是研究型、前沿型课程,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最新发展方向。如化学系在万惠霖院士带领骨干教师开设了“今日化学”系列讲座。软件学院邀请了美国贝尔实验室和“软件大国”印度的专家给学生开课。
第二类是通识性课程,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文化素质。如中文系开设的“京剧欣赏”和“海子诗导读”,音乐系开设的“交响乐发展历程”,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海洋与地球历史演化”等,此外,外文系开设了较多关于听、说、读、写、译以及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提高性课程。
第三类是设计性课程。与传统课堂上的验证性实验相比,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提供实验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尽快进入科研实践,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如生物系开设的科研训练、物理系开设的“物理开放性实验”、电子工程系开设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和“综合通信系统设计”。
第四类是贴近社会的实践性课程,如“化工应用软件”、“日用品加香”。管理学院引进了用友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在沙盘上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学生们将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用“模拟货币”对企业投资、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际运作。
第五类为学科引导性课程,如会计系开设“会计学入门”,物理系开设“计算物理学入门”“天体物理概论”等。
也有一类是部分重要基础课延伸到短学期,如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另外,还有1100多名学生开始修双学位主辅修课程。
学校强调,短学期不是长学期的延伸,要让学生学到长学期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希望能借机成熟一些新课,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
百场讲座奉献学术大餐
据介绍,短学期也为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提供了方便。过去,全国高校的开学和放假几乎步调一致,外校特别是国外的学者无法安排时间到我校讲学。而如今由于和其他高校有了时间差,学校可以利用短学期邀请更多外校老师(包括海外著名学者)在其假期前来讲课,让学生能接触学科前沿,感受多种教学风格,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
短学期安排的学术讲座有一百至二百场,主讲人包括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师学者。社会各行业的权威人士也应邀走上厦大讲台,为学生带来最鲜活的知识大餐。在第一周就有28场讲座开讲,厦门路桥投资建设总公司的曾超总工程师就介绍了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工程情况,我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带学生感受歌剧和音乐剧的魅力,厦门日报总编李泉佃也为学生漫谈网络时代下的报纸新闻宣传。
教学科研在此融合
三学期也为教学和科研搭建了一个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平台。长期以来,我校研究机构的老师很少走上本科生的讲台,由于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变动性,他们的研究内容很难列入长学期相对刚性的教学计划中。而短学期就给研究人员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舞台,而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也将对其课题研究有所启发和促进。
短学期我校研究机构开设的特色课程有十八门,如南洋研究院开设了东南亚华商大企业的崛起与经营之道,华族与当代华商网络等,台湾研究院开设了两岸关系中的法律问题等专题,教育研究院则开设了成功学导论和创业学导论等课程。
而对教学任务重的老师,可在这个学期暂时放下教学重担,集中一段时间进修提高或搞科研,享受自由创作的快乐。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虽然学校从课程设计、聘请名师、后勤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成功的关键还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学生能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能否在享受充分自由的同时,利用综合性大学蕴含的丰富资源。能否合理分配时间,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
短学期,学校对学分不做硬性规定,也不赞成学生把课程排得过满,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有机会发展个性。学生一般选修三五门,一周少则9节课,至多不超过20节,一些学生在网上说,感谢教务处给我们放长假。果然,在第一周的调查中就发现有的课程出现了部分学生“选而不修”的现象。
这些苗头已引起学校的关注和担忧,其实推出三学期制就是为了满足作为主体的学生对高质量大学教育的期待,改革的动力也来自于此。如果学生仍然延用被动学习的惯性思维,非要学校硬性要求才懂得学习,那么,改革的初衷就难以达到。“宽松不等于放松”,各院系还需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既然学校已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可供选择的资源,为什么要放弃呢,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短学期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