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充分实现对非遗的活态传承是40年改革开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共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其非遗文化因民族众多而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以下简称“马新班”)暑期实践队成员在7月23日至7月31日的9天内,调查走访了恩施州恩施市、巴东县、利川市三地的非遗文化,感受并记录了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精彩纷呈。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是指在其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环境中传承非遗文化,关键在于人的传承。作为当下非遗保护界颇为先进的理念,恩施州早在约十年前就已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10年,恩施州就已拥有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须仗中流之砥柱”——活态传承看官方
恩施州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多由市县村镇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在学界,恩施高校青年学子在行动。以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成立的学生非遗文化研习社为例,该社团旨在“立足传统,保护与传承鄂西南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7月24日上午,“马新班”实践队员与湖北民大文传院的师生开展座谈,围绕“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社长胡怡介绍到,“社团通过开展丰富的线下活动,如知识竞赛、故事会、油纸伞活动等,以及同步的线上宣传,如官博、官Q,创新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在业界,恩施各地政府齐努力,活态传承的方式更为多样。7月26日上午,“马新班”师生走访了巴东县野三关镇“撒叶儿嗬”活态传承基地,并参加了“撒叶儿嗬”培训班三期的开班仪式。“撒叶儿嗬”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土家族传统祭祀歌舞,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开班仪式上,“撒叶儿嗬”活态传承基地校长谭平安表示:“我们培训班的办学初衷就是要让‘撒叶儿嗬’在每一个土家人心目中生根发芽”。据了解,县镇政府积极筹措了多方资金,支持本期“撒叶儿嗬”培训班的开展。
同样地,在距离野三关镇约200公里的利川市,官方在组织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活动中也占据重要地位。7月31日晚,利川市文体局在利川市武警中队驻地举办八一军民联欢晚会,晚会呈现了土家歌舞等非遗文化节目。“马新班”师生在7月30日晚来到彩排现场了解情况时,深深地为“土家歌王”牟一胜、牟秉进嘹亮高亢的歌喉所震撼,不禁发出感叹“歌声中那种各民族共通的生命力,足以打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灵”。同在彩排现场的恩施民俗文化专家谭宗派也高度评价土家歌曲的演出:“我常说,一个非遗好不好、要不要传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有利于人民。把土家歌曲搬上军民联谊会,就是一个有利文化、有利人民的大好事”。
“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态传承在民间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恩施州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优秀的民间非遗文化大师的“指路”“引路”,正因为此,恩施州民间非遗文化才能有今日之勃勃生机。
看书生意气,风华正茂。谭平安是“撒叶儿嗬”的传承人,也是巴东县“撒叶儿嗬”活态传承基地培训班一期的优秀学员,被赞为“‘撒叶儿嗬’的天才”。谭平安带领舞蹈团队多次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小至学校毕业典礼,大至央视节目录制,他把每一次演出都当作传播“撒叶儿嗬”的机会。演出之余,谭平安担任着“撒叶儿嗬”活态传承基地校长,分期开办培训班,教授并传播着“撒叶儿嗬”的技艺和文化。在谭平安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民间艺人的带领下,“撒叶儿嗬”得以广泛传播、广为传唱。

看老骥伏枥,桑榆未晚。杜远慈是峡江“守艺人”,15岁时便开始从师学习造船手艺,成为一个水木匠。之后便靠驾船和帮人打船修船养活着一大家人。退休后,老人对过去手工打造古木帆船的造船工艺念念不舍,便萌发了做古木帆船模型以留作纪念的想法。他制作的模型船漆面光滑、雕纹精细,有驳船、帆船、蓬船等多个种类,有些已被巴东县文化馆收藏。多年来,杜远慈不忘“守艺人”的本心,克勤克俭,至真至诚。“有些老板叫我去城里做,每月给我一万,我不去,我知道他们会机器生产,到时候味道就变了”,老人在与“马新班”师生的交谈中透露,自己不会收徒,因为这门手艺不是短时间能学成的。杜远慈宁可让这门手艺失传,也不愿让机器大生产和年轻人的浮躁改变它原本的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活态传承望未来
“活态传承是文化工作者的愿望,但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这和社会发展、人民的审美观念及方法不符。”7月28日晚,恩施民俗文化专家谭宗派老先生在接受“马新班”学员的采访时这样谈到活态传承的现状与发展。老先生将活态传承面临的窘境归结为国人缺乏文化自信,他表示:“我们不能忘本,要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巧妙结合,互相融合,将外来文化放在合适的位置。”
7月30日上午,“马新班”师生参访了湖北艄公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艄公文化”)。艄公文化是恩施州最大的文化发展公司,由从事文化行业多年且熟知武陵地区本土文化的优秀业内人士组建,是一家全方位宽领域的文化运营公司。即便如此,公司在切入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时仍掣肘颇多,效益问题首当其冲。艄公文化副总经理赵英槐表示:“仅仅传播本土文化风险较大,(公司)做的不是很多,一般也只是宣传片。”在官方主导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现实基础上,赵英槐依然呼吁政府加大投资,他称“开发文创可能是公司参与活态传承的进路,文创产业附加值普遍较高,也能有效地传播本土文化。但要想做出好的文创作品,既通本土文化、又达现代创意的人才则是关键。”

今日看来,恩施州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呈现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大好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活态传承仍然长路漫漫,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上下求索”。
(新闻传播学院 文\付海浒、丁宁 图\刘若琪、李晗、王泓鑫、吕睛)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