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全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作为一个仅有8名党员的“小”支部,医学院护理系教工党支部却心怀远大“健康中国梦”,充分发挥医护专业优势,积极联合医学院本科生低年级党支部,围绕健康管理持续开展支部立项,面向师生和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促进实践成果与教学科研双向转化、实现医学人文与党建育人有机结合。
组织健康知识培训,助力健康校园建设
“获取正确的急救知识非常关键,错误的急救方法反而会给伤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一定要紧紧抓住急救黄金四分钟。”
“……”
2018年3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在翔安校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展开。医学院护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沈曲老师为校区师生及后勤集团人员共70余人带来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急救知识普及课”。

培训课上,沈老师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PPT演示讲解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出血、烫伤、扭伤、低血糖、中暑、溺水等突发状况的处理办法,并用人体模型现场演示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指导参训学员逐一模拟操作,针对实践操作不规范的动作及时纠正和讲解,手把手进行辅导,使学员更直观有效地掌握急救技能。
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的基础保障系统,常常涉及参与处置各类突发情况。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纷纷表示:经过这次培训,不仅自身学习了急救的基本知识,弥补自救、互救知识的盲点和能力,还提升了帮助他人的责任感,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大学幼儿园翔安校区分部是学校为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园困难的重要举措,面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提升幼儿养护能力的迫切需求,护理系教工党支部充分利用新媒体收集整理他们对于急救方面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准备培训内容,重点就“幼儿心肺复苏”、“幼儿气管异物”、“幼儿意外受伤”、“幼儿烫伤”、“幼儿溺水”、“幼儿触电”、“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等突发状况的处理办法进行了讲解和演示;并附以讲解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使教师和家长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提高危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将意外事故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医科建设发展,积极与地方开展附属医院建设,至今已有10所附属医院。为了加强与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共建工作,医学院积极举办临床师资培训,将教学服务送进附属医院的课堂中。
2018年,护理系教工党支部分别在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中山医院举办了两场针对骨干教师的“O-PIRPA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技能培训以及护理临床教师遴选暨教学研讨会,分享了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厦门大学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并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与在座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讨论,鼓励教师们将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入教育教学中。
此外,党支部还在附属中山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办了包括“如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献检索方法与技巧”、“护理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如何撰写SCI论文”等内容的系列讲座,服务临床科研,受到附属医院护理人员广泛好评。
开展健康管理调查,实现成果双向转化
为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深化立项模式,党支部采用“创新创业竞赛-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全方位科研训练体系,将立项活动与创新创业竞赛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实践成果与教学科研双向转化。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厦门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已达到2000多人,面对家庭养老、老年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挑战,党支部成员杨金秋老师指导低年级本科生支部成员开展了老年人生存质量和养老护理需求方向的调查,支部成员依托立项项目,走进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及教职工家属中开展广泛调查,收集基础数据,并以本项调查成果作为基础材料,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养老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并获国家级立项,目前项目已完成对不同层次老年人生存质量和养老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为国家制定养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各医疗和养老机构开展面向不同层次老年人护理服务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党支部还带领学生走进莲花长寿村老人公寓开展以“最美不过夕阳红,‘医’心‘医’意送温暖”为主题的活动,学生党员与老年人们深入交流,认真了解他们的养护需求,深刻体会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新生儿的出生率日益增长,儿童医疗护理服务形势愈发严峻。儿科护士每日要接诊病患多、群体特殊,为了提高儿科护士对关怀的认知、给予病患儿童更多的关怀,党支部书记沈曲老师指导本科低年级党支部学生以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儿科护士关怀认知和关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获国家级立项,学生走进附属中山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市儿童医院展开调研,围绕提高儿科护士人文关怀素养进行深入研究。
据了解,2018年,护理系教工党员共指导了1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2项获国家级、2项获省级立项。
探索“互联网+党建”,提升党建育人实效
虽然护理系教工党支部是一个仅有8名党员的“小”支部,但支部书记沈曲老师却觉得小而灵巧正是这个支部的特色。党支部发挥能动性和灵活性,努力调动支部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便利,探索“互联网+党建”创新党课模式,让固定党日的政治理论学习“活”起来,使每个支部成员都能真学深学,入脑入心。
2018年12月,沈曲老师就结合“雨课堂”主讲了一场生动的“守纪律、讲规矩,适应学校廉政建设管理新常态”的主题党课。上课前,支部成员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进入主题党课“雨课堂”,将党课内容、知识要点和PPT等同步到手机上。课堂上,沈老师用圆规、直尺等打比方,告诫大家要找准立足点,有一颗坦荡无私、公正廉洁的心,在守纪律、讲规矩的前提下享受工作和生活。学员还可以通过“雨课堂”实时与主讲老师互动交流并进行在线测试,及时检验学习成果,深化教育成效。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是双方信赖沟通的开始。为了提升支部成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形象管理,树立礼仪形象意识和职业影响力,党支部利用“雨课堂”特别开展了“做更好的自己”——职业形象规范主题党日活动,对支部成员进行职业形象规范和礼仪知识的培训。课堂上,支部成员通过学习交换名片、打电话、握手等社交礼仪和用餐、仪容仪表、站姿、坐姿、蹲姿等举止礼仪,对礼仪规范有了更细节的认识和更精准的把握;并积极运用“弹幕”、“不懂”等功能与主讲老师交流互动,活跃现场气氛。
“如此有吸引力的主题加上新鲜的形式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党课内容不仅有料,还有趣”,支部成员黄冉老师表示,身为护理系教工党支部的一员,自己切身感受到了小支部蕴藏的大能量,通过支部活动的组织参与不仅锻炼了能力,也丰富了知识储备,还极大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医学院护理系教工党支部自2007年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面向校内外做健康培训等服务工作,并在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步探索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党支部立项模式。展望未来,沈曲老师毫不犹豫地说:“这个项目我们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在刚刚过去的4月,党支部马不停蹄,又陆续开展了“大手拉小手”和“准爸妈训练营”两个全新项目,将目光聚焦在幼儿园小朋友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准父母的新生儿护理培训上。7月4日,党支部还专门为暑期社会实践队开设了急救知识专场讲座,为学生暑期实践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通过这些活动,我可以明显感觉到支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成长”,沈曲老师动容地说,在开展立项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急救培训工作、开展社会调查、为弱势群体送温暖,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也在无形中受教育受感化。与此同时,支部立项以共建共创的方式,为师生间的深入交流搭建了平台,教师党员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用行动的果敢鼓舞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用细致的服务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最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真正使师生党员在开展党支部立项活动中受教育、展作为、长才干、做贡献。
(文/宣传部 杜筠 图片由支部提供)
责任编辑:林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