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云南德宏实践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老师和团委书记胡长占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九人参观了位于云南省瑞丽市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并在遥远的西南边陲小镇畹町“重逢”了嘉庚先生。

一纸公告 应者云集
八十年前,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为了抵御日军的侵略,保障西南大后方的物资供应,东南亚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旅居海外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了嘉庚先生的号召,抛家舍业,毅然放弃富裕的生活来到炮火纷飞的西南大后方,保障了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畅通运行,为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南亚沦陷后,南洋华侨机工们举步维艰,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千多名南侨机工因战火、车祸和疾病永远留在了故土。对此,嘉庚先生一直深感愧疚不安,嘱咐后人每隔几年要去云南代他祭奠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华侨亡魂。

为了纪念南侨机工们的“赤子功勋”,瑞丽市政府在厦门华侨博物馆的协助下于2014年奠基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同时为纪念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在纪念馆的主干道上也留下了他挺拔的身姿,那一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嘉庚像赫然矗立于此,我们也是在这里“重逢”了嘉庚先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日常我们已十分熟悉的倾资办学的形象,更真切地触摸到了嘉庚先生领导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脉搏。
响应号召 归国服务
师生们还有幸“认识”一位被称为巾帼英雄的“厦大人”。当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提到一位名为白雪娇的技工时,说到“她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其后有队员回忆到这一经过说“讲解员提到校友白雪娇‘她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声音未消时,“厦门大学”这四个字迅速抓住我的耳朵,霎时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喜与自豪,我们的校友出现在了英雄墙上!”
校友白雪娇在得知祖国有难,在校主嘉庚先生的号召下,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回国支援抗战。面对年迈的双亲,她在家书中写到“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泪踏上征途泪。”
八十年前有“厦大人”在爱国主义的驱使以及校主的号召下,毅然选择战斗在抗日的第一线,为国家而战。今天的“厦大人”也要尽己所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厦大“四种精神”中,以嘉庚先生为代表的“爱国精神”。

灯光星火 熠熠生辉
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那段屈辱、黑暗的历史,让我们明白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重要性,记住了那些为国家民族利益献出生命和鲜血的人,同时校主嘉庚先生的形象在老师和同学心中更加完整、具象和饱满,嘉庚先生的牺牲精神、信义精神、勤俭精神、求是精神、奋斗精神、报国精神在师生胸中久久回荡。作为厦大学子,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那些在黑暗中点灯的人,记住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颗叫“陈嘉庚星”熠熠生辉,不忘先生勉励:民心未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无甘局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

(新闻传播学院 文\甘绪林、覃湘苗 图\顾睿、卢钰峤)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