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19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仿生新概念材料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门成功举办。本次沙龙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江雷院士和俞书宏院士在内的30多位国内外青年学者参加研讨,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教授受邀出席,侯旭教授担任本次沙龙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长段文晖,江云宝副校长分别致开幕辞。段文晖对与会专家表示问候和感谢,认为此次沙龙为仿生材料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希望持续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江云宝表示,厦门大学一直重视仿生材料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先后成立了生物仿生及软物质研究院、申请成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仿生材料分会等,并在多个学院开设了仿生材料学相关课程,希望通过本次国际沙龙,为新形势下仿生新概念材料发展构想与未来方向注入更多新鲜动力,共同促进仿生材料科学的建设和发展。
沙龙邀请两位仿生材料领域的院士作前瞻性、引领性发言,并对领域青年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江雷探讨了仿生超浸润界面体系在能量转化、化学反应、信息传输方面的应用。俞书宏系统性地阐述了仿生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机遇与挑战。
专题研讨环节,30余位国内外仿生材料领域青年学者就三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仿生结构材料的机遇与挑战方面,与会青年学者认为仿生结构材料现阶段还是停留在实验室的制备和应用层面,未来发展应围绕解析天然材料的设计原理与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地设计生产制备工艺,优化制备方法,实现大规模精确的仿生结构材料制造与加工成型。
在仿生界面材料的意义与展望方面,大家认为界面的物理与化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仿生性能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仿生新概念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未来仿生界面材料应该进一步往复合化、智能化、微观化发展,以更高的效率、更微观的角度认识天然生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并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制备新型材料。
在仿生功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方面,大家认为需要将仿生科学与微生物学、工程学、细胞学、理化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精确地构建多尺度宏观、微观结构,实现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辅助开发满足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的新型仿生功能材料。
本次沙龙紧紧围绕仿生新概念材料这一核心主题、热点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助力仿生材料领域发展,为国内外仿生材料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
(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