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的‘跨’是怎么组织,如何保障?”
“研学点上的学、研怎么进行?有何新思路、新举措?”
“课程要怎么设计,才能避免研学走马观花,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各地各校如何建立协同机制和工作机制,做到常态化、可持续开展?”
……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福建省委宣传部、教育工委关于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重要部署和要求,共商共促共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工作长效机制,4月4日下午, “大思政课”研学实践主题调研座谈会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A909会议室召开。福建省委办党务公开处二级调研员陈震东出席,翔安校区管委会副主任马龙主持座谈。
座谈会上,来自福建省委办、省委教育工委,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和泉州市南安市宣传部、教育局相关单位,厦门大学等与会代表,围绕调研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针对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实践规范化常态化等话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举措建言献策。

会议伊始,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首先汇报了“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背景及近期工作进展情况,并就当前存在的跨区域协同衔接、研学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举措。
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和泉州市南安市立足地区研学实践开展情况,分别汇报了各地工作进展和富有地区特色的思路举措。他们表示,厦门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试点主题活动和宣传工作。各地区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工作,下一步将周密部署、查缺补漏,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充分挖掘、整合地区思政育人资源,进一步健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突出地方特色,提升育人实效,做好经验总结,打造研学精品项目,分层分类开展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助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福建品牌建设。
课程品质不达标和开发力度不够、地区研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大、研学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跨市研学旅行阻力重重、研学导师水平和专业机构质量参差不齐……针对当前研学实践试点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与会人员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有的放矢,并从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建立、研学政策保障、课题研究和特色凝练、课程资源整合与数字化、教育基地管理水平提升、思政教师和讲解员队伍建设、长效化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健全、协同一体深化宣传实效等方面探讨破解研究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构筑校地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合力。
陈震东认真听取厦门大学和各地区各单位富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了解厦门市泉州市关于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师资力量、专业研学基地、活动费用及安全后勤保障机制等办法规定和有关情况,并就具体问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讨论。
据悉,“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工作启动仪式将于4月8日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举行。
(宣传部 文/王志鹏 图/林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