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实践路上|新闻传播学院实践队赴隆德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7日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7月10日至16日,新闻传播学院“兴青年”社会实践队赴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开展实地调研,用镜头聚焦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成果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情况,以微纪录片形式展现厦门大学与隆德县定点帮扶的现状与成果。

走进农家小院,探秘厦大“方子”

实践期间,实践团在张树村驻村第一书记戴立欣的带领下,来到一户从事肉牛养殖的村民家中。红瓦白墙的西北院落里,码放着整齐的草料,干净宽敞的铁皮牛棚中,几头精壮的肉牛正在进食。戴立欣向实践团介绍到,目前张树村有六十多户人家养殖肉牛,平均每户拥有10-15头肉牛,全村肉牛养殖产业已成一定规模。作为厦门大学定点帮扶宁夏隆德的一项特色产业,张树村肉牛产业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厦大技术团队研制的微生物制剂“方子”。

“以前有的农户做青贮的时候没压实,饲料发霉了,损失很大,太可惜了。”戴立欣捧起牛棚中的一些饲料,向实践团解释肉牛养殖中存在的传统困境:过去,由于青贮技术不过关,青贮原料表面附着的乳酸菌数量不足,无法抑制霉菌等杂菌的繁殖,导致青贮品质下降和饲料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里肉牛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这个难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卢英华教授团队“对症下药”,成功研制出成本低廉、成效明显的复合微生物制剂。这款制剂在张树村落地使用后,实现青贮饲料霉变损失率由10%下降到3%,不仅极大减少了饲料损失,节约农户的生产成本,同时,还提升了牛肉品质。戴立欣告诉实践团,厦门大学还投入近200万元资金和设备,修建了微生物制剂的生产车间,建成日产1000升制剂的生产线,每天可改良青贮饲料近20000吨。

除了“开对方子”,厦门大学还积极为张树村肉牛产业“铺好路子”。戴立欣带着实践团来到村里的牛肉加工包装车间。在这里,从村民手里收购的新鲜牛肉,经过加工称重、真空包装、速冻冷藏、成品保鲜等工序后,将运往厦门大学师生的餐桌上。戴立欣自豪地介绍道:“我们给精品牛肉注册了一个商标,叫‘厦隆牛肉’,‘厦’就是指厦门,‘隆’就是指隆德”。他还向实践团展示了一块特殊的牌匾,上面写道:厦门大学后勤集团精准帮扶定向采购隆德县张树村牛肉100万元。戴立欣指出,定向采购解决了销售渠道的问题,使得张树村能够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踏入田间地头,俯察厦大“种子”

走出农家小院,实践团又来到田间地头。在一片青翠的胡萝卜地里,实践团碰见了正在劳作的张树村村民张银川。张银川曾在外务工十二年,后来毅然返乡,承包了一百多亩土地,成为一名农民。提起厦门大学,张银川并不陌生。返乡四年间,他亲眼见证了厦门大学对张树村的各项帮扶,也亲历了家乡生活的变化。对张银川来说,神奇的厦大“种子”,是这种种帮扶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项。

“厦大给我们提供种子,然后再提供技术。这个胡萝卜品种,很细,很脆,而且糖分很高,跟我们当地那个又粗又长的胡萝卜不一样。”张银川提到的胡萝卜种子,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惠桥教授培育的新型高产品种。据了解,隆德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宜种植胡萝卜等冷凉蔬菜,来自厦大的胡萝卜种子在隆德“落地生根”后,可实现亩产1.3~1.5万斤,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戴立欣告诉实践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和推广,今年张树村新型胡萝卜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将近200亩。目前,张树村的胡萝卜种植产业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种子成本相比国外品种降低73%,实现每亩产值上万元,带动50户农户增收20余万元。与此同时,厦门大学和张树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手打造“肉牛养殖+胡萝卜种植”的生态互补产业体系:一方面,厦大“方子”促进肉牛肠道健康,其产生的粪便能为胡萝卜种植提供良好的肥料;另一方面,厦大“种子”生长出来的胡萝卜叶,又为肉牛养殖提供了优质的青贮饲料。这种新生态产业体系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

实践期间,实践队巧遇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全海带队的考察团一行。全海指出,从 2013 年以来,厦门大学秉持“隆德所需、厦大所能”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助力宁夏隆德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累计落实扶贫资金1.4亿元,引入帮扶资金1.1亿元,购买和帮助隆德销售农副产品660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厦大应有的贡献。

对话第一书记,讲好驻村故事

自2015年起,厦门大学定期指派驻村干部到隆德县张树村任第一书记,数位年轻干部扎根乡村,接力奋斗,到戴立欣已是第三任。7月12日至13日,实践团来到张树村村委办公室,围绕驻村第一书记戴立欣一天的工作生活进行了访谈和拍摄。

△实践团成员拍摄驻村书记的日常工作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福建的气候环境,跟西北这边有非常大的差别。能不能适应这边的环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挑战。”回忆起去年刚到隆德的情景,戴立欣坦言,自己花费了数月时间,才逐步克服了饮食、水土、方言三道难关。

在戴立欣的书架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论“三农”工作》放在显眼的位置。如何为村民排忧解难,切切实实地为村民谋福利,是戴书记上任以来几乎每天都在思索和琢磨的问题。“我花最多时间的(工作)应该是入户走访。每天回来以后我会把今天了解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记录,这已经成为我在这里的日常生活。”戴立欣介绍到,入户走访不仅是了解村民需求最为有效的方式,也便于将最新的帮扶政策、帮扶举措传达给村民。风雨无阻,身体力行,在阳光强烈的隆德,戴立欣养成了出门前带上一顶草帽的习惯。他开玩笑说,在隆德一年多时间里,自己已经从一个“白面书生”被晒成了一个“黑脸张飞”。

张树村村支部书记张建龙告诉实践团,他对戴立欣最深的印象便是“认真”和“情怀”两个词:“他写简报,或者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很有原则的、很认真的。进户的时候,他总给老百姓讲述善良的故事,或者传播党的好政策。老百姓对戴书记也很亲热。老百姓感激厦门大学,感激戴书记的情怀。”

山海连结,心心相印。短短一年时间里,戴立欣与张树村村民已经结下深厚的情谊。谈起自己与村民交往过程中的趣事,戴立欣向实践团分享了他与一个孩子之间的温情约定:那是他刚担任第一书记时,有一天在村部宿舍的桌子上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戴叔叔您好,晚上我来您办公室,可以见上一面吗?山上的杏子熟了,如果我今天上山的话,就给您带一些来……”戴立欣说:“这是村里孩子们和我的第一次约定。山杏个头小而且有点酸,但我却觉得很甜,因为这是村里淳朴可爱的孩子们送给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我一份最好礼物。”

深耕闽宁协作,续写山海之情

在为期5天的在调研实践中,实践团看到了厦大人在张树村留下的一处处印迹,体验了跨越两千多公里闽宁山海情。自2012年与宁夏隆德县建立定点扶贫结对关系以来,厦门大学倾情相助,全力以赴,帮助隆德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在2022年度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中,厦门大学再次被评为最高等次“好”,这是学校连续第四年获评“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以“路虽远,行则将至”的毅力,续写山海之情,为乡村全面振兴、人民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新闻传播学院 文/林毅 图/胡彦岚

【责任编辑:林余颖】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