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开学第一天“博雅茶座”开讲!——听美苏冷战史,启中美关系新思,燃青年奋斗之志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1日 来源: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

2月17日,“思政对话”形势与政策大课堂在思明校区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艳杰教授作题为 《美苏冷战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当代意义》的精彩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组负责人吴文琦副教授主持,厦门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单位负责人和老师们,以及线上线下近万名学生共同参与交流。

讲座开始前,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黄艳萍老师为高艳杰颁发“博雅茶座”纪念牌。

在冷战已经结束三十余年的今天,高艳杰深入剖析美苏从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对立的这段历史,对于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他通过分析相关史实,从双方整体希望延续战时同盟关系的意愿,与围绕国际金融体系、希腊内战、伊朗问题等问题的摩擦所造成的矛盾性,解读了美在战后对苏政策的摇摆过程,以及最终走向遏制战略的来龙去脉。

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高艳杰还列举了美国政府决策层将苏联行为的理解“过度简化”的过程。斯大林的二月演说,及其对周边国家所采取的方针,并不能证明苏联有意与美国对立。但是,乔治·凯南等关键人物看似自洽的分析报告,推动着美国对苏联转向强硬立场;杜鲁门政府在1946年后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过度夸大,以及双方的一系列误判,又进一步使得仍有机会缓解的美苏关系迅速恶化。

针对当下有人把当前的中美关系类比为“新冷战”这一现象,高艳杰指出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但是“慎用历史类比”。当谈及冷战格局对当代中美关系的启示时,他通过分析中美在意识形态、区域影响力、国家治理能力等多维度表现出的差异,指出如果随意套用历史框架,将会遮蔽现实的独特性这一问题。

在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日益尖锐的当下,高艳杰认为,为了避免中美走向冷战主义,中国应当将发展重心放在科技强国、教育兴国等关键问题上,并且列举“《哪吒2》的境内外反差”“DeepSeek实现科技突破”等具体案例,勉励同学们继续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青春力量。

互动环节,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提问,与高艳杰展开热烈交流。

高艳杰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将语言和文化传播视为未来综合国力竞争重要阵地的观点,同时勉励大家珍惜当下优越的物质条件,挖掘自身专业优势,坚定大国自信,勇担青年使命。

讲座结束后,学生代表为高艳杰教授献上鲜花,以表达对精彩讲座的感谢之情。

“博雅茶座”暨“思政对话”大课堂是新一轮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兼具文化的“博”和思政的“雅”。希望培养青年学生的“大情怀”,从“大师资”中汲取“大智慧”,使之成为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重任的“大写的人”。

(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高晓东】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