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是认知突破
——在厦门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张宗益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尊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承训部队官兵同志们,
各位家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六月凤凰花开时,我曾与张荣书记一道,向优秀的青年学子们发出邀约,期待在这座“南方之强”的最美校园,见证一场青春与梦想的“双向奔赴”。今天,看着朝气蓬勃的你们如约而至,成为新一届“厦大人”,我内心充满“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由衷喜悦。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2025级新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在这片面朝大海、底蕴深厚的学术沃土上,开启人生的崭新篇章!
从今天起,本科生同学将投入火热的军训生活,在人民子弟兵的言传身教中,锤炼“风雨中屹立不倒”的意志品格。甲骨文中的“立”字,如同一个人挺拔地站立于天地之间,历经千年演变而不改其形,象征着认知的觉醒与精神的挺立。《周易》讲“君子以立不易方”,张载所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不以“立”字为核心,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突破自我、成就大我的器识和追求。自建校起,厦门大学就把这种勇于突破、自立自强的精神融入血脉,成为一代又一代厦大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密码。回首峥嵘岁月,校主陈嘉庚先生于民族危难之际,以“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豪情,怀揣教育救国的梦想,突破社会对民间办学的认知局限,在东南海疆建立起一所志在“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现代学府;萨本栋老校长在抗战烽火中突破办学的艰难,带领师生迁往长汀,用脊梁守护教育的火种;罗扬才烈士以青春热血践行信念,打破旧时代的思想束缚,点燃八闽大地的革命星火;王亚南、陈景润等无数先贤,以锐意进取的勇气探索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直至今日,从领衔“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到多项疫苗研发,从率先探索高等教育“出海”到服务“一带一路”科教融合,一代代厦大人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突破认知,引领实践、开风气之先,书写着“强国建设、厦大何为”的豪迈答卷。
回溯先哲智慧,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而立”原本是描述人生阶段的成长,强调从“志于学”的知识积累,到“立于世”的认知确立。但在今天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知识更新加速、学科边界交融、技术变革汹涌,只满足于继承老路、遵循传统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新同学们不仅要“立”,更要通过学习来突破对传统成长路径的依赖、突破自我设限的思维、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要“早立志、立大志”,正是希望大家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勇敢的尝试,在更早的人生阶段筑牢认知根基、打开人生格局。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我想通过“三问”和大家一起思考,如何通过大学的学习生活实现认知突破,让自己站上人生的新高度。
第一问:心向何方,才能不负时代?
同学们,站在大学这个崭新的起点上,我们首先要叩问自己:我追求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人生如远航,志向是照亮征途的灯塔。你选择怎样的目标,往往决定你会抵达怎样的远方。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只靠能力,更要看格局。若只安于“小成绩”、沉溺“小日子”,再出色的天赋也可能被遮蔽。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响应时代召唤中定义人生价值,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面对我国传染病诊断试剂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院士毅然选择迎难而上,让科研方向紧扣国家需求,致力于攻克传染病诊断试剂的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不仅研制出我国首个第三代艾滋病诊断试剂,打破国际垄断,还成功研发全球首支戊肝疫苗。新冠疫情来袭时,他们快速推出检测试剂和鼻喷疫苗,以科技之力守护人类健康。就在明天,由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九价HPV疫苗将进行全球首针接种。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彰显着心系家国、造福苍生的大爱与担当。
同学们,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正在重构人类文明进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心怀家国、富于创新、放眼世界的卓越人才。这是一个呼唤梦想、也足以成就梦想的时代。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希望你们从踏入厦大的这一刻起,就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强国一代”作为使命坐标,磨砺“会当凌绝顶”的大视野,涵养“涓流汇沧海”的大情怀,在科技攻坚中勇担重任,在文化传承中播撒自信,在奉献社会中书写价值,真正活出属于你们这一代的璀璨精彩。
第二问:根植何处,才能枝繁叶茂?
认知的突破,从来不是偶然的顿悟,而是提前谋划、持续行动、不断积累的成果。大学是我们系统学习、深度扎根的关键阶段,根扎得多深,未来才能走得多远。学习,不能停留在听过、看过,而要真正学懂、学透、学活;不仅要深耕专业,也要勇敢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起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学校为大家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土壤:这里有前沿的知识体系,有大师的智慧引领,有朋辈的思维碰撞,还有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等多元学习路径,正是希望你们能以交叉思维拓宽认知边界,把分散的知识融汇成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王钰(yù)同学,通过衰老问题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衰老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王钰同学在石胆酸抗衰老机制研究中,充分结合生物学、医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探索形成“实验—计算—转化”的研究范式,创造性构建了“线虫—细胞—小鼠”多模型体系,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协作,为抗衰老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方案,团队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并发表在Nature杂志同一期上。这是刻苦学习、多学科交叉知识融会贯通后,实现认知突破的一次生动实践。
同学们,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知识获取已经变得异常便捷,但刻苦学习依然是我们真正理解知识、整合知识、创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永远是我们突破认知边界的不二法门。唯有刻苦学习,才能让我们享受思想的穿透力提升所带来的内心的欢悦。同学们,也许过去的学习经历让你们习惯于按指令行事、被动接受安排,但今天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大学生活更需要你的主动和自律。大学是培养你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地方,自律精神和内驱动力将是你们实现蝶变的关键。希望你们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学会对自己负责,勤奋刻苦、努力耕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主动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挑战,为未来的无限可能积蓄坚实的力量。
第三问:如何持守,才能抵达远方?
“持守”不仅需要决心和毅力,更要有智慧与策略。它要求我们超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局限,用“算人生大账”“算人生总账”聚焦关键、审慎取舍,在喧嚣中守住初心,在诱惑前锚定长远。大学阶段你们会面临很多选择:要不要追热门证书?要不要刷高绩点?要不要为漂亮简历堆砌实习?这些选择背后,其实是短期功利和长期价值之间的较量。孟子说:“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真正可持续的成长,来自对长期主义的坚持,来自拒绝即时满足的勇气,也来自把时间和心力投入那些根本性、建设性的事情上。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孙世刚院士就是“持守”的榜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四十多年扎根电化学领域,拒绝了许多短期热点的诱惑,哪怕在方向冷门、进展缓慢时也从未动摇。他和团队一步步攻克燃料电池催化剂、锂离子电池电极等关键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稳扎稳打。正是因为这种不追逐热点、不羡慕虚名,坚持以长远眼光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坚守,最终带领团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收获累累硕果,推动了国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同学们,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把它用在哪里,你的未来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大学时光宝贵而短暂,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贪多求全会分散专注,随波逐流会浪费时光,最终偏离目标。希望大家能保持清醒,排除干扰,把时间和智慧用在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锻炼批判性思维这些有根本价值的事情上,让每一分努力都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同学们,认知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也是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交给每一位年轻人的必修课。它需要我们在这最好的年纪,沉心学习、深度思考,用扎实的知识构筑理性的判断,在时代的浪潮中扎根生长,活出独立、坚定、充满力量的模样。这个暑假,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学其实也像一场“取经之旅”,但“真经”不在遥远的西天,而藏在你们每一次穿越“浪浪山”留下的坚实脚印里,藏在每一次突破自我、拓宽认知的努力之中。愿同学们从这座“海上花园学府”再出发,认真思考“心向何方、根植何处、如何持守”这三问,在持续学习中实现认知的突破,以持续突破解锁成长的瓶颈,不负时代、不负自己,用行动书写“强国复兴有我”的青春答卷!
再次欢迎你们,意气风发的新厦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