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7日,厦门大学出版社成立。37年来,厦大出版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坚持“学术为本、教材优先”的出版方针,凝练出“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的办社理念,切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打造出独具厦大特色的出版社品牌。
在国家和福建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下,厦大社上下一心,砥砺奋进,捷报频传,于2009年荣膺“国家一级出版社”,跻身“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行列;还多次进入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提名;自2014年以来连年荣获“厦门市文化企业30强”荣誉。创社以来,厦大社共出版8000多种图书,200多种电子出版物,其中,90%为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所出版的图书中有13%左右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励。

党建引领主业,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出版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厦大社始终落实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守好意识形态关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代大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长期以来,厦大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组织实施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主题出版工程,推出《厦门大学海疆简报资料选编》、《海上丝绸之路精要外文文献汇刊》、《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日本侵华战争珍稀档案汇编与翻译》、“‘一带一路’贸易投资风险防控法律事务系列丛书”、“改革开放40年法律制度变迁”丛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丛”、“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书系”、“‘四个全面’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农村调查系列”、“全国革命老区发展史·福建卷”“魅力·老潘系列”等主题图书,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其中,《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日本侵华战争珍稀档案汇编与翻译》入选中宣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选题目录”(2015年)。自2018年12月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首次明确社会效益的刚性考核指标以来,厦大社在历年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中均获优秀等级。
2021年恰逢厦门大学建校百年,为了向母校献礼,厦大社全力打造了百年校庆系列出版工程。这一出版工程涵盖百年校史、百年组织机构史、百年院系史、百年精神文化、百年学术论著选刊、“南强丛书(第七辑)”、《王亚南全集》等系,共出版了近200种精品校庆图书。其中,《为吾国放一异彩——厦门大学与伟大祖国》深入挖掘厦大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以及福建九市一区一县的校地情缘,反映近百年来厦大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实践,以及厦大人对国家的作为和担当;《王亚南全集》(共20卷)的校勘、整理与出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牢记建社初心使命,履行编书育人职责
肩负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厦大社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主动融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局,助力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厦大社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重大奖项为引领,组织学术名家和大家的学术著作,打造高端学术品牌,做好学术选题中长期规划和策划工作。多年来,厦大社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积极助力厦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厦大社深耕台湾研究、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高等教育、经管、法律、广告、化学、海洋研究、闽南文化、古籍文献整理等图书板块,把厦大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学术出版优势,形成品牌效应。在铸就学术精品方面,厦大社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国家规划重点图书《台湾文献汇刊》被选送作为2006年国家领导人访美赠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赠书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台湾海峡常见鱼类图谱》,以及国家规划重点图书《菲律宾华人通史》等入选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闽南传统建筑》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目前,厦大社已有13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5个项目被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10个项目获批“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持续为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已有《互联网金融欺诈识别与风险防范》《中国会馆史研究丛书》《肿瘤微创手术学》等选题入选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厦大社坚持教材与课程同向同行,走“专精特”路线、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形成良好的高校教材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校公共课、专业课的教材建设。厦大社所出版的教材覆盖高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计算机、体育、军事等教材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发展;福建省“两课”教材为地方教育建设贡献力量;一系列优秀的经管类、法学教材极大地提升了厦大社在全国的影响力;理工类、广告学、外语、职业教育教材也在国内高校中崭露头角。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厦大社不断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推进办公管理现代化,圆满完成校企改制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厦大社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政治敏感性,在出版工作中严把出版物政治导向关、价值取向关、格调品位关。在前六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中,厦大社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三,是对本社把好图书意识形态和质量关口的肯定与激励。
在数字化潮流推动下,厦大社以出版转型升级为契机,推动厦大电子出版社建设,积极应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出“海疆学术资料馆数字化知识服务”“基于媒体融合的数字出版云端协同平台及产业应用”项目(入选国家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构建为教学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在线教育平台;自主开发并不断完善升级ERP系统——“南强出版管理系统”,提出了符合传统出版单位共性的数字出版业务流程再造方案,为出版行业推进办公管理现代化贡献厦大社的力量。
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出版“走出去”是推动构建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厦大社响应出版“走出去”战略,积极探索本版书“走出去”道路,认真做好版权输出,不断提升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特别是在学术著作输出方面,厦大社与斯普林格、德古意特等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主要输出财经、理工和人文类精品图书。其中,《房地产大转型的“互联网+”路径》和《前生源化学条件下磷对生命物质的催化与调控》分别获评全国第十六届、第十八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厦大社还连续10次入选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力出版百强”,助力提升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厦大社将把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更加注重提升“走出去”内容生产建设能力,继续做好重要著作、权威读物对外出版发行工作,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扬帆启新程,奋进正当时。今后,厦大社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精神为指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扬帆奋进,大力推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厦门大学出版社 郑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