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焦点访谈》聚焦!厦大研支团队员走上世界青年发展论坛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5日 来源:校团委

7月21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

7月23日,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上,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林杨琼作为发言代表,用英文向世界青年分享了自己跨越2236公里,从厦门大学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关桥中学支教的“山海情”故事。

7月2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相关报道。

△7月2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相关报道

从山到海,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西海固”有着长达20余年的双向奔赴约定。1999年,厦门大学组建首批研究生支教团,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重要成员之一。按照闽宁协作精神,厦门大学将支教点确立在条件最为艰苦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由此展开了连续24年扎根西海固接力教育扶贫的壮美画卷。

从1999年至今,已有345名优秀毕业生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到宁夏海原、隆德等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的中小学开展支教,累计覆盖20余所中小学、5万余名学生,帮助支教地解决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的燃眉之急。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支教团还发起捐建了运动场、智慧教室、图书角等硬件设施,为当地孩子募集助学金1200余万元,累计资助家庭贫困学生2万余名。

厦门大学支教接力的火炬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梦想与爱的种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不断涌现。当年从西海固的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们如今正值青年,他们又带回一身本领和青春热血,反哺家乡建设、尽心回馈社会。

(文/校团委  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


以下为林杨琼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我和我的那些“花儿”

——关于教育与被教育的山海接力

我是厦门大学第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15年前,我和我的伙伴们曾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关桥乡关桥中学支教一年。我们的支教地海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支教中的两个小故事。

海原的山歌远近闻名,被称为“花儿”,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里的孩子爱唱歌,课间的走廊、操场,处处可以听见响亮的歌声。这歌声是那片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的人们乐观向上的昂扬风貌。所以,课堂上有孩子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淘气的时候,我常常“罚”他们下课后给大家唱歌。有一次,一个叫马小花的女孩,特别害羞,既答不上问题,又不好意思唱歌。我告诉她,歌先欠着,什么时候攒够勇气了,再来还给我。过了很久,在我支教结束快要离开,准备和他们告别的时候,马小花带着一束小小的野花,来到我的宿舍门口,认真地给我唱了一首歌。她说:“老师,我来还你这首歌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我说:“我们保持联络,你好好加油,以后来厦门大学找我吧。”很多年以后,这个守信重诺的女孩子再一次兑现了诺言,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走出大山,考入了我的母校,从我的学生变成了我的“学妹”。

△马小花与林杨琼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合影

大家觉得这是我个人的故事吗?不是的,这是厦大人与西海固长达20余年的双向奔赴的约定。而我们只是全国25551名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的一个缩影。1998年,厦门大学等22所中国高校共同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到中西部地区县乡中小学支教,同时推动校地共建助力当地脱贫。时至今日,已经有218所中国优秀高校参与到这项持续实施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国家支持力度大、示范效应显著的志愿服务项目中。

西海固的孩子期盼着我们一代代支教志愿者的奔赴,为他们带去大山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也在期盼着奔赴西海固,以自己的微弱之力帮助他们点亮梦想和希望,同时在过程中收获感动和成长。于是,在这场持续20余年的接力支教中,我们见证了关桥中学的教室从窑洞、土坯房变成现在的多媒体教室;见证了西部地区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均等化不断发展;见证了西海固从不毛之地发展成为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的“机遇之海”;更见证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创造历史。

而这一切改变都始于困惑和求索。我到底能给当地的孩子带去什么样的改变?这是15年前刚到支教地时我心中的一个疑问。

“老师,你觉得厦门和这里,哪儿更好?”在支教的第一堂课上,学生们这样问我。我愣住了。2004年,厦门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而窗外的操场黄沙漫天。看着孩子们明亮期待的眼神,我只能说:“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里是你们的家乡,以后也是我的第二故乡,让我们一起努力,来把它建设得更好吧!”

△林杨琼在支教课堂上

为了做好支教工作,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带上干粮,走上一整天,去学校沿途的村镇走访家庭困难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的最多的是事不是交流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而是劝说孩子们的父母同意他们继续读书。我再次开始怀疑我们支教的意义,真的能为这个地方带来改变吗?

改变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于是,我们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尝试着和当地老师一起去做一些改变,去打开教育的其他可能。我们为孩子们征订了书籍和报纸,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了周末的学习兴趣小组;我们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尝试分组讨论,锻炼批判思维;我们试着把缺老师的体育课开起来,把舞蹈融入美育课堂。我们试着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相信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即便没有依靠教育扭转整个人生,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仍然可以给他们温暖、力量和方向,铺平他们走出去的道路。

大家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马小花吗?大四的时候,我问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她告诉我,她要回到西海固,用自己的梦想点亮更多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就像当年第一节课我们约好的那样,“去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我觉得,这才是青春最美丽的样子。

在西海固,像马小花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学成后又回到家乡继续贡献力量。什么是优质的教育?即便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之后,我依然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它有千万种迷人的样子,而这一场持续了20多年的山海接力,一定是其中最美好的一种。

一年支教时间不长,却让我终生难忘。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